- “小时候”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
- 沈典刚
- 5263字
- 2019-06-28 14:24:42
第二节 青少年观
青少年观影响着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理念,规定着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成效。社会教育的青少年观与传统的青少年观有着根本的区别。了解认识青少年与关注青少年的处境,是社会教育青少年观确立的前提。
一、青少年观及其特征
1.青少年观的界定
所谓青少年观,就是对青少年的基本看法与基本观点,它包含着宏观青少年观与微观青少年观两个层次。宏观青少年观是对青少年整个群体的基本看法与基本观点,决定着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定位。微观青少年观是对青少年个体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决定着看待青少年个体的视角、标准、态度与方法。
2.青少年观的特征
青少年观具有主观性,是人们对青少年的看法与观点,但是这种主观的观念却具有明显的客观色彩。具体表现为:
(1)鲜明的时代烙印。青少年观是成人社会对青少年的认识与理解,体现一定的时代印记与特征。追溯历史就可以发现不同时代青少年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而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地位直接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青少年观。在封建社会,青少年被视为完全被动的客体,没有自主权,是一个依附性的群体。随着资本主义尤其是大工业化的发展,青少年群体才逐渐成为受关注的群体,才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青少年的自主性表现得更为突出,青少年的主体性得到了相应的承认,青少年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尊重与发挥,这时的青少年群体就成为相对独立的群体。
(2)明显的代际伦理色彩。从历史溯源中,不难从中找寻到青少年观中具有共性的观点,那就是青少年是人类社会延续与发展的后备军,是社会的有生力量。这种认识首先是由人类生存的本能所引发的,表现为一种自然的状态。到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更加自觉地意识到青少年的承继作用,有意识地强化青少年的遵从意识,代际间的命令与遵从是以伦理的形式体现的,情感的纽带与代际间理性要求的结合使代际间的融合成为可能。但随着现代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情感上的伦理纽带与代际间理性要求的交错,代际间的隔阂、冲突不断增加,代际伦理成为成人社会对青少年规范与培养的合理注脚。成人社会以长者的地位与角度,以关心青少年成长与发展为出发点,通过种种方式如教育、引导甚至批评与责难,让青少年形成符合成人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这种代际伦理色彩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只不过代际间的沟通将会大于命令,尊重将会大于强制而已。
(3)呈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青少年观总会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主流社会对青少年的认识及作用的界定。意识形态的强化要求是任何社会的执政者都会着力去做的关键性工作,因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意识形态的影响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规定等进行硬性的要求,还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等软性的评价影响来完成,如在当代社会中就表现为对青少年群体的评价,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关注与研究等方式,这些评价与研究的视角与观点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投射与反映。
二、当代青少年观及其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革命在改变着世界的同时,也使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GE-BASED ECONOMY)时代的到来,人类对自身的生命价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无疑也影响着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当代青少年的再认识。当代青少年观是指人们对当代青少年的看法。它应该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既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及教育发展的需求,又能够有效地指导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实践的一种先进思想和观念。
1.青少年是独立的、积极、主动发展的人
传统的青少年观是把青少年作为成人的附属品来看待的,青少年只能依附于成人,因此,青少年必须按照大人的意愿学习、做事。青少年被作为一种被动接受的机器或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代青少年观是把青少年作为一种独立的、和成人平等的人来看待的。当代青少年观认为:青少年是有独立人格和权益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积极、主动发展的人。他们虽然没有成年人的知识和成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但绝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他们需要的是点拨和启发,信任和宽容,鼓励和关爱,尊重和尊严。他们需要成功的体验、优势的发挥、生命的发展、才智的展示和价值的体现。因此,教育对他们是一种保护,一种唤醒,也是一种激励,一种发现,一种宽容。教育要小心翼翼地呵护青少年一点一滴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学好,积极促进并耐心等待每一个青少年的进步。教育要能激起青少年对周围世界的关心,对周围他人的关心,对人们创造一切的关心。
青少年是发展的人。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心理将发生积极的持久的变化,他们是在变化中成长、发展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表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人类也是一样,个体从出生时的软弱无能、不知不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实践,迅速成长为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知识经验和道德品质的独立社会成员,其身心的发展统一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变化过程。因此教育要着眼于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即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应成为为其健康成长的“助推器”,而不应该成为“扼杀器”。
2.青少年是有创造精神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营造循规蹈矩的行为模式,领导要求群众听话,父母要求孩子听话,老师要求学生听话。这种行为模式导致了传统的青少年观,即青少年只要“听话”——在家听长辈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据资料统计:一项对上海市区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显示,家长对子女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听话”,几乎100%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是孩子考试成绩好,最不高兴的事是孩子成绩差。家长如此,学校教师也同样如此。这种观念的结果是青少年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随便便地加以怀疑,不能有“出格”的举动。这样他们将容易成为没有主见、没有分析力、没有探索精神、没有出息、没有尊严、没有骨气的一代。
当代青少年观认为:“好”孩子要有创造性。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最重要。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美籍华裔学者朱棣文教授谈到中美教育的差异时指出: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有时做出一些难以想象甚至发疯般的事情,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绩。例如,硅谷“YA-HOO”公司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几个学生创立的,因为他们的导师有一年不在学校,他们自己开公司搞开发,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就,对国际互联网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这个例子说明创造的重要。其实青少年本身都具有创造性,只不过是后天的教育、影响使他们的创造性被扼杀。因此,有人说“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环境,使青少年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说:在少年宫学习绘画的孩子,他们在少年宫画得很好,很有创意,可是回到学校,他们却画不出来。原因是,在学校他们必须按老师的要求去画,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画越来越没有创意。这无疑说明环境对于创造性培养的重要。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创新对青少年而言,还要勇敢尝试,自主自立,要失败之后的Try again(再尝试),要自强不息,要敢于挑战一切。培养创造性的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如:社会、家庭、教育等。就教育而言,要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就应从教育的规律出发,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出发,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不仅要鼓励青少年的创造行为,还要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本来就具有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3.青少年是有个别差异(个性)的人
当代青少年观承认并重视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如在智力方面、人格方面。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当代青少年观强调采取各种方式使面向全体青少年与因材施教并重,把“为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发展特长”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传统的青少年观虽然也承认青少年的个性差别,但重视不够,而更重视的是青少年的共性,在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如用同样一种内容、同样一种方式、同样一个目标教育要求学生,用同样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其结果是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跟不上”。“吃不饱”的学生积极性被压抑,“跟不上”的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造成学生普遍厌学等现象,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当代青少年观认为:由于青少年在智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他们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因此,当代基础教育应重视青少年的差异并积极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这样,青少年的差异就是一种财富和底蕴,使“白痴”得到关心、帮助,使“天才”不被扼杀。
三、社会教育青少年观的内涵
“社会教育中的青少年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青少年为本的青少年观。”“以青少年为本”的青少年观是以青少年为本体,视青少年为主体,一切为了青少年,为了青少年一切的一种发展性的青少年观,是注重青少年潜能的开发,让青少年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一种青少年观。
它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青少年,能够正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能够将所有青少年纳入关爱、保护与尊重的对象,对正在健康成长的青少年如此,对问题青少年也是不放弃、不抛弃。它从优势的视角看待青少年,承认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尊重青少年特殊的需要与权利,尊重青少年个体的差异性。它强调权利与责任、义务的统一,即青少年在享有发展自我的权利、享有接受帮助的权利、享有使用一定社会资源满足基本需要权利的同时,也有帮助与关爱他人的责任与义务,关心、参与社会发展的责任与义务。
四、社会教育青少年观与传统青少年观的区别
“以青少年为本”的社会教育青少年观,是遵循人成长与发展规律的青少年观,是目前最为科学的青少年观,它与以往所有传统的青少年观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看待青少年视角的不同
传统的青少年观看待青少年的视角只是从社会对青少年要求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服从、教育与引导,强调青少年对社会承继的责任与义务,往往忽视人性基础。“以青少年为本”的青少年观,既强调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青少年对社会承继的责任与义务,又从青少年本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关注青少年本体的需要与感受,承认青少年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双重视角使其能更多地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考虑与满足青少年本体的内在需求。
2.对待青少年态度的区别
看待青少年视角的不同,对待青少年的态度和方式就会明显不同。传统的青少年观社会功利性色彩很浓,对待青少年群体的态度往往是居高临下的教育与引导,尽管有时也会较为平等地对待青少年,但是这种平等对待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只是为了达到一定教育效果的平等方式与手段,这很难说是对青少年的真正尊重。而“以青少年为本”的青少年观,不仅认识到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价值,而且充分认识与了解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征与需要,同时更加关注个体青少年的需要与特点,尊重青少年与生俱来的价值、尊严与权利,能够从青少年本体的角度去考虑青少年个体的感受与处境,建立同理心,这样的共情方式体现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3.看待青少年群体地位的差别
传统的青少年观尽管也承认青少年有主观能动性,但从根本上否定青少年的主体地位。青少年是理所当然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话语权,他们的权利与需要容易被忽视。而“以青少年为本”的青少年观,能够正视青少年所处的特殊时期,能够理解青少年自主的特点与要求,能够尊重并顺应其自主性的要求,这是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
五、青少年社会教育青少年观确立的前提基础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青少年观。青少年观影响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理念,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指导作用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树立正确的青少年观需要两个方面的前提和基础:
1.了解与认识青少年
青少年期是人生快速成长的时期,是人生体验发展多样化的时期。而且处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社会教育者要了解各个学科有关青少年研究的成果,加深对青少年发展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只有了解与认识青少年,才能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在社会教育过程中真正以青少年为本。
2.关注青少年所处的环境
关注青少年所处的环境,是系统、全面地看待青少年问题的一种现实思维方式,是针对青少年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与解决的一种必要的视角。因为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往往会起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的问题往往不是青少年本身的原因,而是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自觉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青少年,而且能够为青少年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途径,避免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问病因式的片面“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