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唐击吐谷浑之战

  • 吐谷浑
  • cabbaje
  • 1586字
  • 2014-07-16 14:53:16

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吐谷浑允伏采纳了权臣天柱王的谋划,袭击廓州(即今青海化隆西南),这使得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遭受到威胁,不久吐谷浑国控制了丝路咽喉河西走廊地区,李世民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击之,但吐谷浑允伏并不与其作战,率族人远遁逃跑,待唐军撤军又回故地,继续派兵侵扰凉州(今甘肃武威)。

大唐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面对吐谷浑允伏的一再挑衅,唐太宗李世民盛怒之下,起用已经还乡的右仆射李靖为大将军、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岷州都督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诸道行军总管,并联合归附大唐的东突厥及契苾何力军团攻打吐谷浑。

唐军从六路进军,允伏听从天柱王的建议采用逐一击破的对策,他首先选定的是唐六路军中实力最为薄弱的刑部尚书李道宗部。

公元635年闰四月初八,李道宗部与库山(今青海湖东南)与吐谷浑军相遇,李道宗部相对薄弱初次作战,交战不利。更何况大唐初年兵马匮乏,骑兵稀少,用步兵与驰骋草原的吐谷浑军队作战,乃是兵家大忌。正与李道宗犯愁之际,东突厥救援骑兵杀到,李道宗让东突厥部队隐藏在库山山后,带两军作战之时,从山后杀出,打吐谷浑军一个两面夹击,措手不及。吐谷浑允伏与唐军交战,果然中计,军队大败。

允伏急忙撤军,并且在撤军时放火烧尽野草,轻兵入磧。此时唐军师次鄯州,李靖议所向,唐军将领皆认为马无草瘦、疲,不可深入击之。唯有侯君集认为:“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山谷,克之实难。”

李靖采纳了侯君集的建议,分兵两路,追击吐谷浑军。李靖本人率领李大亮等亲自由北路晋军切断他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且迂回至吐谷浑国都伏俟城(即青海湖西),侯君集、李道宗等人由南追击南逃的吐谷浑军。

李靖所率领军队骁勇无敌,先后在曼头山、牛心堆(今青海湖地区)连续击败由吐谷浑国各路亲王所统领的吐谷浑军队,斩杀其亲王数十人。南路侯君集部队,极速追击,穿越两千余里的无人之境,于乌海(今青海苦海)大破允伏军团,允伏率领余继续逃窜。

唐军南北两路会师,李靖统领诸军由经过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河源(黄河源)追击至且末(今XJ且末)。契苾何力通过与游牧人打探,得知吐谷浑允伏现已逃至图伦磧(今XJ且末以西),将要逃窜到阗。李靖随即下令,轻装直入,在图伦碛袭击了吐谷浑允伏的营帐,歼灭允伏亲卫军数千人,俘虏数千人。允伏侥幸再度出逃,与黄河源区域,被部众所杀(也有人说允伏是自挂东南枝,或者在乱军中被杀死)。此战李靖穷追猛打、分兵合击,击败了吐谷浑军,保障了唐丝绸之路的畅通,同时亦保障了唐陇西右道的安全。

唐诗人王昌龄曾从军作诗赞扬这场战役: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吐谷浑允伏之子吐谷浑顺斩杀当时的权臣天柱王,率吐谷浑国人归顺大唐。唐太宗封其为可汗、西平郡王。但是吐谷浑顺在中原生活太久,手下众将不服,吐谷浑国产生了分裂,分裂为东西两部。吐谷浑国于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受到来自吐蕃的松赞干布与羊同进攻,此时又受到唐军的进攻,西部由吐谷浑允伏子吐谷浑达延芒结波率领,居于鄯,迫于无奈,降服于吐蕃;东部由吐谷浑顺率领,居于伏俟城,但是待唐军撤退后,吐谷浑顺就被手下杀害了。

吐谷浑顺死后,他的儿子吐谷浑诺曷钵继位,唐朝惧怕吐谷浑再出内乱,举兵声援他,封他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