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之役后,后赵政权已然强弩之末,再难有回天乏术。公元349年末,原后赵大将军、后赵主石虎养孙--冉闵,趁后赵内乱,混杀新主石鉴,并于公元350年,发布诏书,宣布称帝,定国号大魏,以邺城为据点的冉魏政权初步形成。慕容儁二年初(公元350年),中山王慕容恪平幽州有功,官至辅国将军、大都尉。同月,慕容恪请柬:“观后赵之势,已然一蹶不振,现将军冉魏叛乱,本以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可然非也。中山郡据幽州西南,沃土丰富、粮草众多,另乃抗拒前凉之屏障。今臣弟不才,望领兵数万,巧夺中山。”
慕容儁与次日早朝口谕,“现后赵岌岌可危,乃我大燕强盛之时,令太原王、辅国将军、大都尉慕容恪任大将军,大司马高开为参军,校场点兵三万,即刻攻取中山郡。”
中山郡乃是据中部平原、辽东地区、西北高地的三界要道,也是守卫幽州防止前凉王朝打击的重要屏障,幽州失手后,中山郡已为待宰的羔羊。慕容恪兵出中山,中山太守张筱忠率守将与中山城外百里列阵迎战。
慕容恪早已听说张筱忠的名声,实乃无双大将、文武双绝。面对这一场面,慕容恪不敢仓促应战,遂于参军高开密谋降敌之策。
高开断言:“今日观得此番情形,硬碰硬我军犹如以卵击石,实难胜也。但中山军士本少,此番景象下来,中山郡内势必空虚,我军侧翼可绕行其后,率先攻城,中山郡若下,那张筱忠纵使有三头六臂也难逃前后夹击、兵败山倒的宿命。”
慕容恪乃是一代帅才,闻得高开所言,便立即下达密令,侧翼兵士采取迂回包抄之势,直取中山,中军将士定要牵制中山守军主力,大破敌军。
战役开始,慕容恪一马当先杀入敌营,中山守军将士在张筱忠的部署下奋勇抵抗,两军交锋,一时难分伯仲,百里沃土,烽烟四起,血溅朝阳。
另一路兵士,绕行至张筱忠军后,迅速展开攻城之势,怎奈何中山郡守军将士为保疆土、倾巢出动,中山郡乃是一座无兵力镇守的空城,中山顷刻即下。侧路兵士迅速木马抢,从张筱忠军背后杀出。中山守军腹背受敌,瞬间斗志全无,本来难分上下的局势,瞬间明朗。张筱忠眼见大势已去,率亲卫仓皇逃窜,怎奈何前燕军士的包围网收紧,将其困于阵中,无奈之下只得拔刀自刎。
中山郡以下,前燕的政权又一次得到了巩固。都说饿狼永远是喂不饱的,此时的慕容儁就像是一只饿狼,在吞下这么大的一口肥肉后,他又将目光定在中原地区,前燕与冉魏的战争一触即发。
此时的冉魏政权,并非坐以待毙,他们靠着勇武,正向后赵的都城襄城发动攻势,摇摇欲坠的后赵襄国政权已然落日余辉。后赵最后一位君主刘显在劫难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