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译文名著精选)
最新章节
书友吧 1评论第1章 译本序
《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写下的随笔集。作者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俄罗斯作家,他无愧为十九世纪俄罗斯一位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对欧洲和我国都发生过巨大影响。
屠格涅夫一八一八年十一月九日生于俄罗斯中部城市奥廖尔,父亲谢尔盖是一个濒临破产的骠骑兵上校,母亲从叔父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是个拥有五千农奴的大农奴主。她对农奴仆役十分专横残忍,常对他们施以酷刑。屠格涅夫幼小的心灵早已对农奴制产生了无限的憎恶,这对他一生的道路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八二七年屠格涅夫随家迁居莫斯科,一八三三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莫斯科大学中进步学生的活动十分活跃,莱蒙托夫、赫尔岑、斯坦凯维奇、别林斯基都曾在这里学习和活动过,这对屠格涅夫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八三四年屠格涅夫又随家迁居彼得堡,并进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学习。这时他开始了初期的文学活动,创作了《黄昏》、《致美第奇的维纳斯》、《秋天》、《小花》和诗剧《斯杰诺》等诗歌作品。一八三七年屠格涅夫在彼得堡大学毕业。一八三八年至一八四一年他在德国柏林大学听课,并研究黑格尔哲学。他结识了当时旅居德国的俄国社会活动家巴枯宁和斯坦凯维奇,经常在朋友家和斯坦凯维奇,以及当时一些名流谈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政治新闻、文学新闻、报刊文章和戏剧演出。在柏林,屠格涅夫曾和巴枯宁同住一套住所,两人形影不离。屠格涅夫努力向巴枯宁学习哲学、历史和语言,两人建立了非同寻常的亲密友谊。
一八四一年五月屠格涅夫返回俄国。一八四三年初巴枯宁夫人带年轻的屠格涅夫去见别林斯基,由于同别林斯基的接近,屠格涅夫逐渐跻身于彼得堡文学界,并先后成为当时先进刊物《祖国纪事》和《现代人》的撰稿人。
一八四六年夏秋时节,屠格涅夫热衷于打猎,这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他到过荒僻的田野、草原上的地主庄园,访问过森林看守人的窝棚。广阔的农村生活场面、俄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善良心地在屠格涅夫心中发生了巨大影响,加上他自幼形成的对农奴制的憎恨,使他创作出了流传至今的作品随笔集《猎人笔记》。一八四七年,他的《猎人笔记》中最初几篇《黄鼠狼和卡利内奇》、《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独院小地主奥夫夏尼科夫》、《利戈夫》等在《现代人》上发表,立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
一八四七年屠格涅夫陪伴别林斯基去普鲁士的萨尔斯堡治病,在那里继续写作《猎人笔记》的其他篇章。一八五二年,《猎人笔记》的单行本出版,标志着屠格涅夫完全走上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屠格涅夫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进行的,尤其集中在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前后。六十年代,他主要侨居国外,一方面继续进行写作活动,一方面也向欧洲介绍俄国文学。屠格涅夫虽然有许多时间侨居国外,但他时刻都在关注俄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解放运动已经发展到第二阶段——平民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时沙皇统治极其黑暗,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民暴动事件此起彼伏,一八五六年俄土战争的失败更暴露出沙皇统治和农奴制的腐朽,社会上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时代要求改革,农民要求解放,社会处在激烈动荡之中。一八六一年沙皇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实际上是更加重了对农民的掠夺。屠格涅夫对俄国社会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他对这一时期俄国社会的思考集中反映在他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中。从一八五六年到一八六二年,他先后发表了《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四部长篇小说。
屠格涅夫是一位自由主义作家,从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出发,他反对农奴制,同情农奴的苦难,他虽然拥护沙皇自上而下改革农奴制,却并未投靠反动势力,并且一直对农奴制采取批判的态度,他仍不失为一位进步的人道主义作家。
《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纪实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这样的作品在屠格涅夫之前的俄国文学中还不多见。像《猎人笔记》这样广泛而具体地描绘地主对农奴的奴役,真实地再现广大农奴惨遭欺凌的真相,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伪善、奢侈、冷酷,在俄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猎人笔记》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暴露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而且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作者没有以地主老爷的态度居高临下地看待农民,像以往许多作家那样把农民描写成愚昧无知、缺乏崇高品德、处于畜生一般状态、只是一些应当受到怜悯的对象。作者在本书中往往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和农民一起打猎,平等地谈论农民的生活,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描写这些普通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表现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背着猎枪,在猎户陪同下,走遍附近的农村田野,荒山野岭,江河湖泊,接触了无数劳动人民。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普通的农民、工人、大学生、县城医生、独院小地主、磨坊主、破落小贵族,以至家仆和使女,而农民的孩子在他的笔下则成了一群容貌俊美、聪明爽直、充满幻想、勇敢勤劳、活泼可爱的小伙子。作者把他的感情倾注在这些普通劳动人民身上,他没有任何贵族的架子,而和这些普通的农村劳动者打成一片,这在贵族出身的作家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屠格涅夫是一位抒情诗人,他写随笔、写小说也如同在写诗。他的小说都是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猎人笔记》作为散文中一种的随笔,写得更是诗意盎然。虽然《猎人笔记》中充满了对农奴制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歌颂,它却不是一部充满说教的小说或报告文学。屠格涅夫用他擅长的抒情笔调在《猎人笔记》中描绘了一幅幅奇特秀丽的俄罗斯大自然风光。他用这秀丽的大自然风光衬托了广大农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作家对俄罗斯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热爱,表现方法上独树一帜,极显作家的才能。在作家的笔下,晴朗的夏天,“太阳不像炎热的大旱天那样火烧火燎,不像暴风雨前那样昏暗火红,而是那样清澈明亮、温煦辉煌,它从一抹狭长的云彩底下冉冉升起,焕发出鲜明的光彩,沉浸在一片淡紫色的雾霭之中”。在天气不稳定的秋天,“天空时而布满疏松的白云,时而有几处突然晴朗了一会儿;于是从散开的乌云中间露出一小块蓝天,它明朗可爱,宛如美丽的明眸”。俄罗斯的乡村,“缓坡小丘的长长坡面上,葱茏的黑麦正轻轻地泛着涟漪;几片云朵投下的淡淡阴影在它上面缓缓地移动着。远处森林郁郁苍苍,池塘波光潋滟,村庄橙黄闪亮;成百的云雀腾地飞起,歌唱着,又急速落下来,伸长脖子,停在土堆上……”几个农家小孩在夜牧的牧场上,围着篝火,讲着鬼故事:夜里在造纸厂走来走去的家神,坐在树枝上向人招手的女落水鬼,变成小绵羊在坟墓上诱人的鬼魂,在树林里让人迷路的林妖……这一切都在他们的嘴里生动地讲述着。他们讲得那么绘声绘影,加上深夜里突然响起的一声凄厉的夜鸟的鸣叫,青蛙在河中的扑腾,突然响起的犬吠声,使人不能不毛骨悚然,但这并不说明农家小孩的愚昧迷信,而是作家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大自然的景色,俄罗斯农村的风习,地主的丑恶嘴脸,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这一切都在作家娓娓讲述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给读者以无限的美感和艺术享受。这就是《猎人笔记》作为一部极具特色的世界名著的魅力。
冯春
二〇〇六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