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悬疑录:女神探裴玄静(全4册)
最新章节
书友吧第1章 《兰亭序密码》:关于《兰亭序》的历史事实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当时最显赫的几大家族,聚会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为此次盛会写下一篇《兰亭序》,通篇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
《兰亭序》诞生后二百余年,并未大放异彩,真正让《兰亭序》名声显赫的却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尤为推崇《兰亭序》,并辗转得到了《兰亭序》真迹。他亲自编写《晋书》中关于王羲之的部分,将王羲之捧上“书圣”的位置,并将《兰亭序》捧为“千古一帖”,更鼓励全民学书法。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兰亭序》在李世民手里成了“千古一帖”,更成了“千古一谜”。
李世民在遗诏中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边,因而世人多以为《兰亭序》就埋在李世民的昭陵之中。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盗取昭陵,悉数取得墓中所藏前世图书、纸墨,传入民间,却独独不见《兰亭序》的身影。有人认为《兰亭序》真迹可能依旧藏在昭陵的某一个角落,也有人认为《兰亭序》真迹并不在昭陵,而是成了女皇武则天的陪葬品。
《兰亭序》真迹藏在哪里成了一个谜,而《兰亭序》真伪之辨更是绵延千年,其中不乏惊人之论。
清末碑学名家李文田经考证发现: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首次提到了《兰亭序》,而当时的名字叫《临河序》,全文只有153字,跟世传的324字版本大有出入。再加上其对《兰亭序》体式、书写风格的质疑,认定《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作。这一说法石破天惊,被后世研究者记取,影响深远。
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兰亭序》系后人伪作,伪作者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更是引发了学术界的一场大辩论。
如果《兰亭序》是真作,那么为何会引起如此之多的争议?如果《兰亭序》是伪作,伪造之人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将辛苦创作的“千古一帖”,拱手让给王羲之?
直到今天,《兰亭序》真迹到底在哪里,甚至到底有没有真迹,依然是难解的谜题。
附《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