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会员
穿越西东:纪念献身中国电气工业的先驱
最新章节:
【正版无广】文后
本书记录了中国电气工业的开拓先驱们从求学立志到参与私营再到创建国有电工企业的艰苦发展道路,他们在抗日战争初期西迁,之后东归助力我国电工企业的创建和发展。先驱们在我国电气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聪明才智。他们不屈不挠、爱国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后辈勇往直前。本书既有电气行业先驱恽震、褚应璜等多人的遗作,又有其后人倾注心血情感的回忆,还有近百位先驱的生平简介。本书是对行业先驱历史贡献的真实记载,对行业发展史能发挥叙事实证、充实添彩之作用,也为当代青年,尤其是有志投身于科技事业的研究者、工程师们,树立了榜样。
- 【正版无广】文后 更新时间:2023-12-11 15:59:30
- 后记和致谢
- 参考文献
- 三十七、深切怀念敬爱的蔼然长辈阿雄叔叔
- 三十六、我的师傅苏兆久
- 三十五、忆父亲王述羲
- 三十四、故乡行——回忆父亲吴国城
- 步入晚年的父亲
- 勤劳节俭的父亲
- 风流潇洒的父亲
- 贡献才智的父亲
- 受到冲击的父亲
- 年青时代的父亲
- 三十三、父亲吴国城的一生
- 社会贡献
- 肩负更大责任
- 开拓工业汽轮机产品的新战场
- 建设新中国的动力基地——哈尔滨汽轮机厂
- 深厚的技术功底
- 三十二、追思赵硕颀先生
- 三十一、怀念父亲朱维衡
- 三十、忆老前辈吴天霖
- 为三峡工程论证做出贡献
- 作为技术负责人相继主持设计制造一批水轮发电机
- 主持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
- 主持设计制造“100”号线圈
- 二十九、我们的父亲吴天霖
- 坚持走向世界
- 水电机组出口美国
- “建设三线”东方电机
- 统一建设动力基地
- 奔赴东北
- 二十八、管敦信先生披荆斩棘的一生
- 二十七、怀念父亲游善良
- 悼念俞炳元侄(节选) 1981年4月21日
- 历史评价
- 点滴回忆
- 安息吧,父亲母亲
- 平反昭雪
- 含冤去世
- 归国服务,大展宏图
- 留美学习
- 初道社会
- 求学之路
- 二十六、父亲俞炳元的一生
- 二十五、我的父亲杨锦山
- 二十四、怀念敬爱的朱仁堪伯伯
- 退休生活
- 关键时刻救人
- 与鲍国宝先生往来
- “我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 二十三、丘华山逸事
- 四十年历程
- 白色政权造就的红色专家
- 地火运行
- 惊雷乍起
- 动荡年代的求索
- 遗腹子和优等生
- 引 言
- 二十二、追忆蓝毓钟的传奇人生
- 二十一、怀念我们的父亲陶炜
- 斯人虽逝,其魂永驻
- 言传身教永不忘
- 为国为家,尽职尽心
- 二十、追忆与思念沈从龙先生
- 十九、我的爷爷俞恩瀛
- 寄语献花者 (2005年3月6日作于新华医院)
- 父亲,永别了
- 迎接解放
- 抗战胜利 定居南京
- 远赴昆明,日本轰炸
- 十八、回忆父亲李杜先生
- 为推动中国机电科技发展、学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 科技情报工作的领路人
- 为我国机电行业设计建设事业开创基业
- 回到祖国
- 在留学人员中开展团结统战工作
- 受党组织鼓励赴美国留学
- 抗日战争时期做贡献
- 张大奇与茅於文结为伉俪
- 负笈游学南开中学、交通大学
- 少年时期张大奇
- 十七、追忆父亲张大奇的一生
- 热爱祖国,献身科学
- 活到老,学到老
- 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 日月牌灯泡的诞生
- 十六、驾控粒子,不断创新——追忆张朝汉先生
- 十五、父亲娄尔康教我做好工程师
- 十四、父亲娄尔康教我怎样当老师
- 十三、回忆父亲葛和林的几件往事
- 十二、关于父亲葛和林生前的一些小事
- 十一、怀念父亲葛和林
- 十、追忆父亲邹时琪
- 赤胆丹心 晚霞依旧
- 电工城的总设计师
- 电气产品设计专家
- 莘莘学子 报效中华
- 九、忆父亲温建中
- 八、点滴的回忆,永远的怀念——纪念父亲周杰铭
- 七、纪念先父王宗素
- 六、殷关元家庭数事
- 五、回忆父亲孙瑞珩的若干事
- 四、父亲永远活在我心中——纪念家父丁舜年
- 4.退而不休
- 3.担起重任
- 2.起步之初
- 1.开启科技生涯
- 三、追忆丁舜年院士的终生奋斗
- 二、我的父亲和母亲——记两位老交大人褚应璜和吴世英
- 一、回忆爷爷和奶奶
- 第四章 亲友怀念
- 扎根北疆实现梦的追求
- 留学归来
- 十、我的电机设计生涯
- 主要工作简史
- 九、自述
- 八、一生献给祖国的电力事业——怀念水电专家俞炳元
- 七、忆老同事
- 六、坎坷的道路,光辉的前程——东方电机厂建厂30周年
- 五、职业生涯回顾
- 技术引进 团结造机
- 新的起点,闵行卅年
- 抗战胜利,首渡赴美
- 抗战初期,涉足鄂滇
- 幼年启蒙,循序深造
- 四、往事琐忆
- 18.整流器室动员迁往西安
- 17.八车间迁到武宁路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 16.筹建水银整流器试生产车间
- 15.调到上海电机厂
- 14.到第二设计分院工作
- 13.又回归华东工业部电器处工作
- 12.应邀到华生电器厂工作
- 11.动员去沈阳
- 10.回到新中国
- 9.派赴美国西屋公司为驻美代表
- 8.离昆明赴上海
- 7.与炼铜厂合并,筹建昆明分厂
- 6.抗日战争胜利发生工潮
- 5.昆明四厂进行改组
- 4.筹建昆明四厂
- 3.应召进入内地,由港经过河内到达昆明
- 2.离沪去广州中山大学应聘又撤退到香港
- 1.自英回国参加抗战
- 三、从事电工制造事业数十年的回忆录
- 二、自述
- 一、电力电工传略
- 第三章 先驱的回忆与记述
- 八十九、苏兆久
- 八十八、王述羲
- 八十七、丁敬华
- 八十六、高庆荣
- 八十五、吴国城
- 八十四、严筱钧
- 八十三、方福林
- 八十二、卢荣光
- 八十一、周茂培
- 八十、赵硕颀
- 七十九、贺天枢
- 七十八、吴履梯
- 七十七、杨嘉墀
- 七十六、梅开基
- 七十五、黄乃良
- 七十四、朱维衡
- 七十三、冯勤为
- 七十二、殷向午
- 七十一、黄祖干
- 七十、朱春甲
- 六十九、张均
- 六十八、万定国
- 六十七、孟庆元
- 六十六、叶自仪
- 六十五、马盛模
- 六十四、刘隆士
- 六十三、吴天霖
- 六十二、管敦信
- 六十一、陈俊雄
- 六十、李文渊
- 五十九、游善良
- 五十八、俞炳元
- 五十七、杨锦山
- 五十六、张弘夏
- 五十五、许声潮
- 五十四、吴维正
- 五十三、朱仁堪
- 五十二、丘华山
- 五十一、蓝毓钟
- 五十、吴祖垲
- 四十九、陶炜
- 四十八、罗沛霖
- 四十七、蒋家鑅
- 四十六、吴世英
- 四十五、艾维超
- 四十四、沈从龙
- 四十三、俞恩瀛
- 四十二、李杜
- 四十一、张大奇
- 四十、高嵩
- 三十九、潘福莹
- 三十八、魏彦章
- 三十七、俞显昌
- 三十六、沈宝书
- 三十五、姚诵尧
- 三十四、汤明奇
- 三十三、张朝汉
- 三十二、林津
- 三十一、毛鹤年
- 三十、支少炎
- 二十九、丁舜年
- 二十八、单宗肃
- 二十七、张鸿吉
- 二十六、娄尔康
- 二十五、葛和林
- 二十四、邹时琪
- 二十三、温建中
- 二十二、王平洋
- 二十一、陆鸣嘉
- 二十、杨天爵
- 十九、蔡金涛
- 十八、周杰铭
- 十七、褚应璜
- 十六、蒋葆增
- 十五、王宗素
- 十四、殷关元
- 十三、孙瑞珩
- 十二、顾谷同
- 十一、任国常
- 十、冯家铮
- 九、许应期
- 八、鲍国宝
- 七、黄修青
- 六、朱其清
- 五、杜光祖
- 四、张承祜
- 三、颜任光
- 二、沈良骅
- 一、恽震
- 第二章 电气先驱生平介绍
- 3.外贸创新
- 2.技术创新
- 1.创业艰难
- 十、创业与创新的足迹——东方电气的故事
- 2.输变电技术引领世界
- 1.建设西安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
- 九、输电配电事业的发展
- 5.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
- 4.J2-JO2系列电动机设计和标准化
- 3.上海汽锅所和成套所
- 2.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 1.组建电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 八、科研及标准化
- 2.30万千瓦/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的成套引进、优化创新
- 1.建设上海火电设备生产基地
- 七、火力发电设备事业的发展
- 6.三峡圆梦
- 5.葛洲坝水电站——长江干流上第一座水电站
- 4.刘家峡水电站——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
- 3.云峰水电站——我国大型水电机组步入自主研发阶段
- 2.新安江水电站——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制造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
- 1.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新中国初期的水电机组
- 六、水力发电设备事业的发展
- 4.工厂设计
- 3.南厂北迁
- 2.北出榆关,支援东北建设
- 1.上海解放,参加接收
- 五、北上建设中国东北电力工业体系
- 6.对护厂和起义的评价
- 5.湘潭护厂
- 4.上海起义
- 3.南京五厂拒拆迁工厂和转运物资
- 2.1949年国内政局急剧变化,党中央部署开展统战工作
- 1.奔赴解放区
- 四、追求光明,参加起义,迎接解放
- 5.中共主动争取留学与实习人员,开展团结统战工作
- 4.其他实习项目
- 3.在摩根史密斯公司实习
- 2.在西屋公司实习
- 1.与西屋公司签订技术援助及培训合同
- 三、抗日战争胜利前后赴美实习
- 3.总管理处及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计划
- 2.四个分厂的布局和发展
- 1.筹建
- 二、烽火硝烟中创立中央电工器材厂
- 2.建设委员会电机制造厂
- 1.步入民族电机工业
- 一、艰难起步
- 第一章 中国电气工业先驱们的足迹
- 前言
- 序二
- 序一
- 编写组
- 文前
- 内容简介
- 版权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文前
- 编写组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 第一章 中国电气工业先驱们的足迹
- 一、艰难起步
- 1.步入民族电机工业
- 2.建设委员会电机制造厂
- 二、烽火硝烟中创立中央电工器材厂
- 1.筹建
- 2.四个分厂的布局和发展
- 3.总管理处及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计划
- 三、抗日战争胜利前后赴美实习
- 1.与西屋公司签订技术援助及培训合同
- 2.在西屋公司实习
- 3.在摩根史密斯公司实习
- 4.其他实习项目
- 5.中共主动争取留学与实习人员,开展团结统战工作
- 四、追求光明,参加起义,迎接解放
- 1.奔赴解放区
- 2.1949年国内政局急剧变化,党中央部署开展统战工作
- 3.南京五厂拒拆迁工厂和转运物资
- 4.上海起义
- 5.湘潭护厂
- 6.对护厂和起义的评价
- 五、北上建设中国东北电力工业体系
- 1.上海解放,参加接收
- 2.北出榆关,支援东北建设
- 3.南厂北迁
- 4.工厂设计
- 六、水力发电设备事业的发展
- 1.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新中国初期的水电机组
- 2.新安江水电站——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制造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
- 3.云峰水电站——我国大型水电机组步入自主研发阶段
- 4.刘家峡水电站——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
- 5.葛洲坝水电站——长江干流上第一座水电站
- 6.三峡圆梦
- 七、火力发电设备事业的发展
- 1.建设上海火电设备生产基地
- 2.30万千瓦/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的成套引进、优化创新
- 八、科研及标准化
- 1.组建电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 2.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 3.上海汽锅所和成套所
- 4.J2-JO2系列电动机设计和标准化
- 5.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
- 九、输电配电事业的发展
- 1.建设西安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
- 2.输变电技术引领世界
- 十、创业与创新的足迹——东方电气的故事
- 1.创业艰难
- 2.技术创新
- 3.外贸创新
- 第二章 电气先驱生平介绍
- 一、恽震
- 二、沈良骅
- 三、颜任光
- 四、张承祜
- 五、杜光祖
- 六、朱其清
- 七、黄修青
- 八、鲍国宝
- 九、许应期
- 十、冯家铮
- 十一、任国常
- 十二、顾谷同
- 十三、孙瑞珩
- 十四、殷关元
- 十五、王宗素
- 十六、蒋葆增
- 十七、褚应璜
- 十八、周杰铭
- 十九、蔡金涛
- 二十、杨天爵
- 二十一、陆鸣嘉
- 二十二、王平洋
- 二十三、温建中
- 二十四、邹时琪
- 二十五、葛和林
- 二十六、娄尔康
- 二十七、张鸿吉
- 二十八、单宗肃
- 二十九、丁舜年
- 三十、支少炎
- 三十一、毛鹤年
- 三十二、林津
- 三十三、张朝汉
- 三十四、汤明奇
- 三十五、姚诵尧
- 三十六、沈宝书
- 三十七、俞显昌
- 三十八、魏彦章
- 三十九、潘福莹
- 四十、高嵩
- 四十一、张大奇
- 四十二、李杜
- 四十三、俞恩瀛
- 四十四、沈从龙
- 四十五、艾维超
- 四十六、吴世英
- 四十七、蒋家鑅
- 四十八、罗沛霖
- 四十九、陶炜
- 五十、吴祖垲
- 五十一、蓝毓钟
- 五十二、丘华山
- 五十三、朱仁堪
- 五十四、吴维正
- 五十五、许声潮
- 五十六、张弘夏
- 五十七、杨锦山
- 五十八、俞炳元
- 五十九、游善良
- 六十、李文渊
- 六十一、陈俊雄
- 六十二、管敦信
- 六十三、吴天霖
- 六十四、刘隆士
- 六十五、马盛模
- 六十六、叶自仪
- 六十七、孟庆元
- 六十八、万定国
- 六十九、张均
- 七十、朱春甲
- 七十一、黄祖干
- 七十二、殷向午
- 七十三、冯勤为
- 七十四、朱维衡
- 七十五、黄乃良
- 七十六、梅开基
- 七十七、杨嘉墀
- 七十八、吴履梯
- 七十九、贺天枢
- 八十、赵硕颀
- 八十一、周茂培
- 八十二、卢荣光
- 八十三、方福林
- 八十四、严筱钧
- 八十五、吴国城
- 八十六、高庆荣
- 八十七、丁敬华
- 八十八、王述羲
- 八十九、苏兆久
- 第三章 先驱的回忆与记述
- 一、电力电工传略
- 二、自述
- 三、从事电工制造事业数十年的回忆录
- 1.自英回国参加抗战
- 2.离沪去广州中山大学应聘又撤退到香港
- 3.应召进入内地,由港经过河内到达昆明
- 4.筹建昆明四厂
- 5.昆明四厂进行改组
- 6.抗日战争胜利发生工潮
- 7.与炼铜厂合并,筹建昆明分厂
- 8.离昆明赴上海
- 9.派赴美国西屋公司为驻美代表
- 10.回到新中国
- 11.动员去沈阳
- 12.应邀到华生电器厂工作
- 13.又回归华东工业部电器处工作
- 14.到第二设计分院工作
- 15.调到上海电机厂
- 16.筹建水银整流器试生产车间
- 17.八车间迁到武宁路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 18.整流器室动员迁往西安
- 四、往事琐忆
- 幼年启蒙,循序深造
- 抗战初期,涉足鄂滇
- 抗战胜利,首渡赴美
- 新的起点,闵行卅年
- 技术引进 团结造机
- 五、职业生涯回顾
- 六、坎坷的道路,光辉的前程——东方电机厂建厂30周年
- 七、忆老同事
- 八、一生献给祖国的电力事业——怀念水电专家俞炳元
- 九、自述
- 主要工作简史
- 十、我的电机设计生涯
- 留学归来
- 扎根北疆实现梦的追求
- 第四章 亲友怀念
- 一、回忆爷爷和奶奶
- 二、我的父亲和母亲——记两位老交大人褚应璜和吴世英
- 三、追忆丁舜年院士的终生奋斗
- 1.开启科技生涯
- 2.起步之初
- 3.担起重任
- 4.退而不休
- 四、父亲永远活在我心中——纪念家父丁舜年
- 五、回忆父亲孙瑞珩的若干事
- 六、殷关元家庭数事
- 七、纪念先父王宗素
- 八、点滴的回忆,永远的怀念——纪念父亲周杰铭
- 九、忆父亲温建中
- 莘莘学子 报效中华
- 电气产品设计专家
- 电工城的总设计师
- 赤胆丹心 晚霞依旧
- 十、追忆父亲邹时琪
- 十一、怀念父亲葛和林
- 十二、关于父亲葛和林生前的一些小事
- 十三、回忆父亲葛和林的几件往事
- 十四、父亲娄尔康教我怎样当老师
- 十五、父亲娄尔康教我做好工程师
- 十六、驾控粒子,不断创新——追忆张朝汉先生
- 日月牌灯泡的诞生
- 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 活到老,学到老
- 热爱祖国,献身科学
- 十七、追忆父亲张大奇的一生
- 少年时期张大奇
- 负笈游学南开中学、交通大学
- 张大奇与茅於文结为伉俪
- 抗日战争时期做贡献
- 受党组织鼓励赴美国留学
- 在留学人员中开展团结统战工作
- 回到祖国
- 为我国机电行业设计建设事业开创基业
- 科技情报工作的领路人
- 为推动中国机电科技发展、学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 十八、回忆父亲李杜先生
- 远赴昆明,日本轰炸
- 抗战胜利 定居南京
- 迎接解放
- 父亲,永别了
- 寄语献花者 (2005年3月6日作于新华医院)
- 十九、我的爷爷俞恩瀛
- 二十、追忆与思念沈从龙先生
- 为国为家,尽职尽心
- 言传身教永不忘
- 斯人虽逝,其魂永驻
- 二十一、怀念我们的父亲陶炜
- 二十二、追忆蓝毓钟的传奇人生
- 引 言
- 遗腹子和优等生
- 动荡年代的求索
- 惊雷乍起
- 地火运行
- 白色政权造就的红色专家
- 四十年历程
- 二十三、丘华山逸事
- “我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 与鲍国宝先生往来
- 关键时刻救人
- 退休生活
- 二十四、怀念敬爱的朱仁堪伯伯
- 二十五、我的父亲杨锦山
- 二十六、父亲俞炳元的一生
- 求学之路
- 初道社会
- 留美学习
- 归国服务,大展宏图
- 含冤去世
- 平反昭雪
- 安息吧,父亲母亲
- 点滴回忆
- 历史评价
- 悼念俞炳元侄(节选) 1981年4月21日
- 二十七、怀念父亲游善良
- 二十八、管敦信先生披荆斩棘的一生
- 奔赴东北
- 统一建设动力基地
- “建设三线”东方电机
- 水电机组出口美国
- 坚持走向世界
- 二十九、我们的父亲吴天霖
- 主持设计制造“100”号线圈
- 主持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
- 作为技术负责人相继主持设计制造一批水轮发电机
- 为三峡工程论证做出贡献
- 三十、忆老前辈吴天霖
- 三十一、怀念父亲朱维衡
- 三十二、追思赵硕颀先生
- 深厚的技术功底
- 建设新中国的动力基地——哈尔滨汽轮机厂
- 开拓工业汽轮机产品的新战场
- 肩负更大责任
- 社会贡献
- 三十三、父亲吴国城的一生
- 年青时代的父亲
- 受到冲击的父亲
- 贡献才智的父亲
- 风流潇洒的父亲
- 勤劳节俭的父亲
- 步入晚年的父亲
- 三十四、故乡行——回忆父亲吴国城
- 三十五、忆父亲王述羲
- 三十六、我的师傅苏兆久
- 三十七、深切怀念敬爱的蔼然长辈阿雄叔叔
- 参考文献
- 后记和致谢
- 【正版无广】文后 更新时间:2023-12-11 15: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