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神一样的对手
最新章节
- 第8章 英雄末路,一代霸主饮恨乌江
- 第7章 君臣失和,西楚霸王被刘邦玩得团团转
- 第6章 顾此失彼,导致后院失火
- 第5章 灭强秦,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
- 第4章 鏖战巨鹿,战神项羽一战成名
- 第3章 树党羽,项梁谋立楚怀王
第1章 遭遇变故,少年项羽走上流亡路
霸王出世
公元前232年,对于山东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年头,因为这一年秦王嬴政将屠灭六国的计划又进一步提上了日程。然而,对于楚国大将项燕来说却是一个好年头,因为这一年他又多了个孙子,而他的这个孙子就是号称“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项羽。
据说,在十个月前,项羽的母亲曾梦到一只扇动着金色羽翼的朱雀扑入她的怀中,不久她便怀上了项羽。
当抱起刚出生的项羽时,项燕发现他声如虎啸,拳如铁锤,目光如炬,并且每只眼睛上都长有两个瞳孔(即重瞳子)。
项燕大吃一惊:“我听说虞舜与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都是重瞳子,没想到我的孙子竟然也是重瞳子!将来,他必能像虞舜和晋文公一样成就一番霸业!”
由于项羽的父亲死得早,而项燕又整日忙于军务,所以教育项羽的重担就落在了二叔项梁的身上。
起初,项梁请来私塾先生教项羽读书写字,但没学多久项羽便厌烦了。
项羽用一副学渣的态度对项梁抱怨道:“学读书写字除了能记姓名之外,屁用没有!”
“那你想学什么?”项梁压抑着心中的怒火问道。
“我要学剑!像荆轲一样做一名剑客!”项羽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项梁无奈,只好亲自教他击剑。
然而,没学多久,项羽又厌烦了,还说:“学剑只能抵挡一人,没什么好学的!”
“教你读书写字,你不乐意;教你击剑,你又不乐意,你这熊孩子到底想怎样?”项梁暴跳如雷道。
“我要学万人敌,将来做霸王!”项羽信誓旦旦地说。
项梁突然发现这个侄子果然与众不同,没准真会像父亲所说的那样,将来能够成就一番霸业。
于是,项梁开始悉心教项羽兵法。
项羽聪慧,一点就通。项梁不禁暗暗称奇,认为项羽是个千年不遇的兵法奇才。
不过,让项梁气愤的是项羽虽然有学习兵法的天赋,但仅仅是略通其意,不肯认真学完。
项梁责备项羽说:“你做事总是半途而废,有始无终,即便将来能够成为一代霸主,也难免会落得身死国灭!”但项羽对此却油盐不进。
在项羽九岁那年,家中突然传来惊天噩耗。这个噩耗不但改变了项羽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项家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楚国的命运。而这个噩耗就是项燕兵败自杀。
项燕败亡
公元前224年,志在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王嬴政在灭掉韩、赵、魏三国并赶走燕王喜之后,召集文武百官商讨灭楚大计。
“寡人下一步打算灭掉楚国,诸位认为征调多少士兵比较合适呢?”嬴政问道。
“二十万足矣!”一个年轻气盛的将领朗声回道。
这个年轻的将领名叫李信。
说起李信,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提到汉朝的飞将军李广,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而李广就是李信的后人。
前不久,李信在协助大将军王翦攻打燕国时,曾大败燕军,迫使燕王喜将指使荆轲行刺秦王嬴政的元凶太子丹的项上人头献给了嬴政,因此备受宠信。
王翦听罢李信的话,不禁白了一眼这个口气比脚气还大的家伙,欲言又止。
“王将军认为多少人合适?”嬴政随即询问王翦道。
“非六十万不可!”王翦语气坚决。
“哈哈哈,看来王将军真是老啦!李将军果断勇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哪!”嬴政当即任命李信为大将军,命他与大将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征讨楚国。
王翦见嬴政态度坚定,便撂挑子回老家频阳了。
儿子王贲对父亲的一举一动十分不解,便向王翦问道:“老爸,此时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您老为何要告病还乡呢?”
“大王为人刚愎自用,一向不见棺材不掉泪。如果他没有遇到挫折,即便我以死劝谏,他也断然不会采纳我的建议。与其在咸阳空耗,还不如回家落得清静!”
王翦见儿子非常失望,便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放心吧,大王很快就会请我回去!”
李信率领大军直奔楚国,并在平舆大破楚军,紧接着又顺利攻下鄢郢,然后率领部队继续西进,企图一鼓作气踏平楚国。
然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李信万万没有想到,此时危险正在一步步向他逼近。
就在李信高歌猛进的时候,楚将项燕已率领楚军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然而李信对此却毫无察觉。
项燕见时机成熟,趁李信不备,杀他个措手不及。
此战,楚军一举攻破秦军两个营,并斩杀了七个都尉,李信仓皇逃回秦国,秦军损失惨重。
经此一役,项燕名震列国。
当嬴政听到李信大败而归的消息后,肠子都悔青了!
嬴政立刻亲自赶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说:“由于寡人没有听从将军的建议,致使秦军蒙羞。如今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近,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还望将军不要抛弃寡人!”
“老臣体弱多病,恐怕已经无法胜任,大王还是另请高明吧!”王翦婉拒道。
“希望将军莫要推辞!”嬴政诚恳地请求道。
“如果大王一定要用老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翦虽然不再推辞,但语气却不容置辩。
“一切听将军的!”六十万大军对于嬴政而言,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尽管有些心疼,但还是满口答应了。
为彰显诚意,出征时,嬴政还亲自为王翦送行。
让嬴政大跌眼镜的是,出发前王翦却向他讨要赏赐:“老臣此去为大王征讨楚国,不知道何时才能归来。恳请大王看在老臣不辞辛苦的分上,赏老臣的家人一些良田美宅吧!”
“将军尽管上路,不必担心家人过不好!”嬴政有些不耐烦地回答道。
嬴政心想,大敌当前,这王翦不好好筹划如何御敌,竟然还惦记起良田美宅来,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王翦诡秘一笑,回道:“替大王带兵打仗,即便劳苦功高也很难封侯,所以老臣想趁着大王器重之时,多为子孙后代置办一些家产。”
嬴政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将军尽管放心,寡人一定不会亏待将军的家人!”
得到嬴政的许诺后,王翦这才安心地上路了。
然而,到达函谷关时,王翦却又三番五次地派使者回咸阳向嬴政请求赐予良田美宅。
王翦的这些行为,就连他儿子王贲也看不下去了。
于是,王贲责备王翦说:“老爸,这都什么时候了,您竟然还惦记着为家里置办田产,是不是太过分了?”
“孩儿,你还嫩着呢!”王翦意味深长地笑道,“你想啊,大王生性多疑,如今他把全国的兵马都委任于我,如果我不通过向大王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置办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信念,难道要让大王平白无故地猜忌我吗?”
王贲此时才恍然大悟,不禁为老爸的政治智慧所折服,并为老爸默默地点了个赞。
楚王听说秦王倾全国之力来攻打楚国,再次派项燕前去迎敌。
让项燕大为不解的是,王翦抵达楚国边境后,并未直接攻城,而是选择高筑城墙,坚守营垒。
项燕多番命人挑战,王翦始终坚守不出。
项燕又派人刺探秦军军情,发现秦军每天聚在一起胡吃海喝,没有一丝想要攻城的迹象。
这哪是来打仗的,分明是来公款夏令营的!
项燕始终想不明白王翦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过了一段时间,王翦问部将:“现在士兵都在干吗呢?”
部将回答说:“比赛投石子,看谁投得远。”
“不错不错,他们很快就会派上用场!”王翦笑容满面地捋了捋山羊胡子。
项燕见秦军无心应战,便撤军东去。
这恰恰中了王翦的计!
王翦等这一天已经足足等了一年!
事实上,王翦之所以挂起免战牌,除了想消磨楚军的锐气之外,还想趁楚军撤退之际,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等楚军一撤退,王翦果然率军杀出,并顺利击败楚军。
项燕逃至蕲县南边时,被秦军包了饺子。
看着堆积如山的楚军尸体,项燕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扭转败局,便挥剑自杀了。
项燕自杀,能够阻拦秦军灭楚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突破。王翦畅通无阻地攻入楚国,并俘虏了楚王。
楚国被占领后,秦军开始在楚地大肆捕杀反秦人士。
作为项燕的后人,项梁和项羽更是在秦军捕杀的黑名单上。
为了活命,同时也为灭秦复国而保存火种,项梁只好带着年仅十岁的项羽四处逃亡。
几年后,项梁叔侄二人辗转来到了会稽郡的吴县。
优秀的人如同夜空中的星星,到哪儿都会闪闪发光。
项梁和项羽很快便在吴县闯出一片天地。吴县的英雄豪杰都非常敬重他们,并且心甘情愿地为他们鞍前马后。此外,他们还常是郡守的座上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到徭役,小到婚丧嫁娶,吴县人都会找项梁前来主持。
项梁深谙兵法,常常用兵法来指挥大家干活,一如现在的很多政客、企业家甚至快递小哥学习《孙子兵法》一样,然后将兵法运用到各行各业中。
有一年,一统六国并且自称“始皇帝”的嬴政,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路过会稽郡时,被项羽看到了。
项羽远远地指着坐在御辇里威风凛凛的秦始皇,自信满满地说:“我可以取代他!”
这在当时看来,项羽的话几乎是不可能兑现的!
不过,他的话很快就能兑现,因为大秦帝国的上空很快就要变天了。
秦始皇驾崩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火星侵入心宿。卜官认为,帝王将有大难。
不久,一颗陨石坠落在东郡,上面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醒目的大字。
秦始皇认为陨石上的字是有人故意为之而非天意,但由于未能找到恶作剧者,因此下令将陨石周围的居民全部处死,并用烈火焚毁陨石。
同年秋,使者路过华阴县的平舒道时,山鬼幻化成人形手持玉璧拦住使者说:“请替我把玉璧交给滈池君(水神),就说‘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缘故,山鬼将玉璧放下便消失了。
使者返回咸阳后,将此事汇报给了秦始皇,秦始皇一阵心塞。
沉默良久,秦始皇欲盖弥彰地解释道:“山鬼只知道一年以内的事!而祖龙是指人类的祖先,并非说朕!”
近来怪事咄咄,并且桩桩涉及秦始皇最为在意的生死与秦帝国的一统,让秦始皇倍感焦躁与不安。
这种焦躁与不安是他屠灭六国期间从未有过的。
当天夜里,他侧卧在床榻,把玩着玉璧,一夜辗转难眠。
黎明时分,盯着玉璧发呆的他猛然坐起,然后立刻派人召来了御史。
“你见过这块玉璧吗?”秦始皇急切地问道。
御史接过玉璧,左看看,右看看,突然惊呼道:“这块玉璧不是陛下于八年前横渡长江时为祭祀水神而沉入江中的那块吗?长江水势湍急,并且深不可测,时隔多年,陛下竟然还能将其打捞出来,定有神助!”
“你确定是那块玉璧吗?”秦始皇又何尝没有认出那块玉璧,只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臣敢以性命担保!”御史确信无疑。
秦始皇刹那间失去了往日君临天下的帝王气魄,像只斗败的公鸡,一屁股瘫坐在龙椅上。
沉默半晌,他有气无力地对侍者说:“传卜官!”
片刻之后,一名卜官手拿一尺二寸的龟甲来到大殿前。
古人之所以选用龟甲占卜吉凶是因为古人认为龟寿命长,并且年龄越大知晓的事理越多,因此还将龟与麒麟、凤凰和龙视为四大灵兽,并称龟为神龟。不同地位的人占卜使用龟甲的规格有所不同,天子使用一尺二寸的,诸侯使用一尺的,士大夫使用八寸的,普通人使用六寸的。占卜时,须将龟甲投入烈火中灼烧。灼烧时,龟甲会出现形状不一的裂纹,古人就是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的。
卜官口诵祝词,将龟甲投入以太阳之火引燃的荆条中。龟甲经过灼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突然,“砰”的一声,巨大的龟甲炸裂成无数碎片,瞬间崩落一地。
卜官脸色大变,“扑通”一声跪倒在秦始皇面前,浑身战栗不止。
秦始皇有一丝不祥的预感,于是阴沉着脸问道:“卦象如何?”
卜官匍匐在地,不敢言语。
“说!”秦始皇额头青筋暴露,心中升腾起一股杀气。
“此——此乃大凶之兆!”卜官语无伦次道。
“可有破解之法?”秦始皇强压着胸中的怒火问道。
“唯——唯有迁徙和巡游方可破解!”如果卜官此时告诉他并无破解之法,恐怕大殿上会立刻多出一具尸体。
当天,秦始皇便下令将内地的三万户百姓迁往北河、榆中一带,并计划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十月(秦朝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外出巡游。
秦始皇一生总共外出巡游五次,其巡游的目的无外乎有三个:一、宣扬威德,震慑六国反动势力;二、祭祀名山大川,表明大秦受命于天;三、求神问仙,寻找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巡游的队伍从咸阳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这是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巡游。
临行前,他那贪玩的小儿子胡亥请求陪同,秦始皇心想,让他下基层见见世面也好,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但秦始皇丝毫没有察觉到,他的“毫不犹豫”为大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一颗地雷。
就在五年前,外出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术士卢生从海上归来时,曾带回一本卜书,上面有一句谶语,说“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认为谶语中的“胡”字是指胡人,于是命大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人,致使胡人多年不敢南下牧马。
秦始皇耳目众多,又何尝没有听闻谶语中的“胡”字有可能是指儿子胡亥,但秦始皇认为即便自己无法长生不老,到时也一定会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胡亥既非嫡长子,又无权无势,怎么可能会成为大秦帝国的掘墓人呢?所以他对此并未在意。
当巡游队伍到达平原津时,秦始皇一病不起。他似乎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
“今年祖龙死”以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谶语像阴云一般笼罩在他的心头,令他整日惶恐不安。
病情越来越严重,他就越发地厌恶死亡。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提及“死”字以及身后事。
他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与凡夫俗子迥异,可以长生不老,永世主宰这个世界。但在他即将命赴黄泉的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因为黄泉路上无老少,也无贵贱。
来到这个世上,谁都别想活着回去!他秦始皇也不例外!
在奄奄一息之际,这个从来不知道妥协为何物的千古一帝终于向阎罗王妥协了。
他召来中车府令赵高,命其代拟一道诏书,召回因与他政见不合而被贬到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其言外之意就是让扶苏回咸阳即位。
躺在沙丘宫的龙榻上,秦始皇双眼空洞地凝视着房顶。屠灭六国,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的画面在他的脑海中一一掠过,然后逐渐变得模糊,最终化为烟云消失不见了。紧接着,这位缔造了千古大业的一代帝王还是心有不甘地闭上了双眼,再也没有睁开过。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可谓是非常成功,但也有失败,是唯一的一次失败,一次足以动摇国本的失败——那就是在生前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
秦始皇为何不确立皇位继承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会死的人才需要继承人,而他自认为会长生不老,所以不需要继承人。同时,他也自信过了头,认为即便自己死了,余威还在,没有人敢擅自篡改他的遗诏。正是由于这两种心态才给大秦帝国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赵高李斯矫诏立胡亥
秦始皇驾崩,有两个人哭得最为伤心,一个是胡亥,另一个是赵高。胡亥哭属于儿子哭老子,而赵高哭则是因为他失去了秦始皇这个大靠山。
正当二人伏在秦始皇的尸体前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却突然被一双粗大的手捂住了嘴巴,发不出声来。赵高、胡亥回头望去,是丞相李斯。
“先帝突然驾崩,但并未选定继承人,而先帝有二十多位皇子,皆对皇位虎视眈眈,他们一旦得知陛下驾崩于外,必定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夺嫡大战,到那时国家必然大乱,六国遗族也会趁机发难,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还请二位以大局为重。”李斯一脸悲痛地解释道。
赵高、胡亥虽然停止了哭泣,但仍旧不停地抹眼泪。
当天,李斯迅速封锁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然后将秦始皇的尸体装在辒辌车中,命人每天照常送饭,让百官照常奏事,制造出一副秦始皇依然生龙活虎的假象,然后打算抄近道返回咸阳。
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秦始皇的尸体很快腐烂变臭,为掩盖尸臭,李斯还命人在车上装满了满是腥臭味的鲍鱼。
秦始皇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死后竟然会与鲍鱼为伍!
赵高坐在返回咸阳的马车里,双手紧紧地握着秦始皇临终前命他发给扶苏的诏书,心中异常纠结。
赵高在纠结什么呢?当然是要不要将诏书发给扶苏。
赵高为人趋炎附势,喜欢溜须拍马,由于擅长迎合秦始皇,所以深受秦始皇的宠信,但他与扶苏却尿不到一个壶里。
扶苏为人正直,对赵高这种小人常常嗤之以鼻,极为不待见。扶苏一旦回到咸阳继承皇位,他赵高勤勤恳恳、战战兢兢服侍秦始皇到今天才获得的权势与地位,顷刻之间将化为乌有。
作为一名宦官,赵高为大秦帝国阉割了小脑袋,断了子,绝了孙,又做牛做马操劳了一辈子,最终却落了个不得善终,他能甘心吗?
苦思冥想良久,终于让赵高酝酿出了一个惊天阴谋:篡改遗诏,拥立胡亥为帝。
赵高为何偏偏选中了胡亥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赵高是胡亥的法学老师,曾教胡亥学习法律,胡亥对他基本上是言听计从;二、胡亥的智商有硬伤,容易控制。倘若胡亥能够顺利继位,控制了胡亥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大秦帝国,到那时除了女人不能享受之外,荣华富贵岂不是享之不完用之不尽?
赵高只是一个宦官,当时他的岗位是中车府令,也就是负责管理皇帝出行的官,这种人又岂会有足够的能量去实施一个惊天阴谋?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成功实施这个阴谋呢?赵高心里清楚,只要搞定两个活宝即可:一个是胡亥,一个是丞相李斯。
赵高信心满满地拿着诏书,找到胡亥,然后忧心忡忡地对他说:“先帝驾崩时,没有分封各位公子,却唯独赐给你大哥扶苏一封诏书,令他返回咸阳主持葬礼。扶苏一旦回到咸阳,就会继承皇位,拥有天下,而您却没有尺寸封地,这可咋办哪?”
胡亥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回答道:“本来就该这样啊!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最了解大臣,圣明的父亲最了解儿子。老爸驾崩,没有分封我,我能怎么办呢!”
赵高凑到胡亥耳边提醒他说:“小伙子,话可不能这样说!如今国家的大权就掌握在你、我和李斯的手中!”
胡亥疑惑不解地问道:“老师何出此言?”
赵高并没有直接回答胡亥,而是反问道:“向别人俯首称臣与让别人向自己俯首称臣,你会选择哪个?”
“当然选择别人向自己俯首称臣了!”胡亥脱口而出。
“这就对了!”赵高很满意胡亥的回答,“那你想不想让你大哥和全天下的人都向你俯首称臣呢?”
反应总是慢半拍的胡亥这才明白赵高的用意。
此刻,胡亥虽然对皇位有所心动,但嘴上仍旧说:“废长立幼,不义;不遵守老爸的遗诏,不孝;自己才疏学浅,依靠别人而登上皇位,不才。这些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天下人都不会信服,最终只会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赵高像个传销组织的头目对胡亥洗脑道:“商汤、周武王诛杀他们的君主,天下人都视为义举,并不认为这是不忠。卫国国君弑父篡位,而卫国人都为他歌功颂德,就连孔夫子也为他著书立说,并不认为这是不孝。做大事,不拘小节;行大德,不必谦让。因小失大,就会生出祸患。犹豫不决,迟早会后悔。如果您行事果断,就连鬼神都会给您让路。我希望公子考虑一下!”
面对赵高一番连珠炮式的说辞,胡亥开始对皇位变得渴望起来。但他知道这事自己不方便出头,便说:“现在老爸还没有发丧,我怎么好意思去麻烦丞相呢?”
赵高见胡亥已经被说服,便拍着胸脯向他保证道:“至于丞相那里,公子就放心地交给我吧!我一定替公子搞定他!”
“一切就拜托老师了!”胡亥喜上眉梢。
搞定胡亥后,赵高又兴致勃勃地找到李斯,并开门见山地对李斯说:“先帝去世前发给公子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公子胡亥的手中,至于立谁为太子,全凭你我一句话了。您认为这事应该怎么办呢?”
听罢,李斯心里“咯噔”一声。待回过神来,他立刻义正词严地呵斥赵高说:“你这阉狗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让谁继位这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事!”
赵高不恼也不怒,只是淡淡一笑,然后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李斯,问道:“丞相与大将军蒙恬相比,谁更有才?谁的功劳更大?谁更富有谋略?谁更受百姓拥戴?谁与公子扶苏的关系更好呢?”
“我知道我样样不如蒙恬,但我好歹也是丞相,你凭什么拿这些来羞辱我呢!”赵高的一番话戳到了李斯的痛处。李斯既惭愧,又愤怒。
“我赵高当初不过是宦官的奴仆,有幸以刀笔吏的身份进入皇宫,管事二十多年,但还从来没有见过被罢黜的丞相、功臣能够把爵位传给下一代的。恰恰相反,他们的结局都是以被杀而告终。先帝有二十多个儿子,这您是知道的。长子扶苏刚毅勇猛,继位之后,必定会任命蒙恬为相。到那时,恐怕您就无法再以侯爵的身份还乡了吧?”
赵高说的都是实情,李斯一时语塞。
赵高继续说:“然而,我接受诏命,教导胡亥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他有什么过失。胡亥为人宽厚仁慈,轻视财物,重视人才,尽管不善言谈,但明辨是非,礼贤下士。在二十多个兄弟当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可以立他为继承人。不知道丞相意下如何?”
李斯愤怒道:“我李斯当初只是上蔡的一介布衣,有幸被先帝提拔,才官至丞相,被封为通侯。子孙也都官居高位,并与公主通婚,所以先帝才将国家的生死存亡托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先帝的重托呢!忠臣不会逃避生死而选择苟且偷生,身为人臣就应该恪尽职守。你要是再满嘴跑火车,就给我马不停蹄地滚出去!”
赵高不依不饶:“圣人不会墨守成规,只会适时而变,并且能够看到苗头而预知根本,看到动向而预知结果。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怎么会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呢!如今,天下的重权就掌握在胡亥手中,而我知道他的志向。况且从外部制伏内部就是谋反,以下犯上就是叛逆,因此,秋霜降临,花草就会凋零。冰雪融化,万物就会复苏。这是必然的结果。你怎么就这么死脑筋呢?”
李斯坚持己见:“昔日晋国更换太子,导致三代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导致哥哥被杀;商纣王残杀宗亲,不听劝谏,最终身死国灭。这三人都是因为违背天道才导致宗庙无人祭祀。我李斯如果还是个人,就不会那样做!”
赵高见李斯死心眼,便吓唬他说:“上下齐心,方可长治久安。内外如一,就不会出现纰漏。如果您能听从我的建议,您就可以永享封侯的待遇,并且能够代代相传。如果您不听从我的建议,一定会祸及子孙。善于为人处世的人可以转祸为福,至于做何决定,您自己看着办吧!”
李斯仰天长叹一声,眼泪夺眶而出。他老泪纵横地说道:“生逢乱世,既然没办法以死尽忠,我又该将我的生命托付给谁呢?”最终,他还是向赵高妥协了。
随后,胡亥、赵高、李斯三人聚在一起,召开了一个秘密紧急会议。会上,他们达成一致意见:伪造两份诏书,一份立胡亥为太子,另一份赐死长子扶苏与大将军蒙恬。
正当扶苏与蒙恬在军营商讨如何加强对匈奴的防御时,突然一名使者带着一封“死亡诏书”来到军营。
使者向扶苏与蒙恬宣读诏书说:“朕令长子扶苏与蒙恬率领数十万大军驻守边关,已经十年有余,两人不但没有做出任何成绩,反而还损失众多士兵。扶苏没有尺寸之功,却屡次上书诽谤朕的所作所为。没有立他为太子,他却日日埋怨朕。扶苏身为人子,不孝,现赐其自裁。大将军蒙恬与扶苏一起监军,不但不匡扶正义,明知扶苏图谋不轨还知情不报,身为人臣,不忠,同样赐其自裁。”
扶苏接到诏书后,如遇晴天霹雳。他双手颤巍巍地捧着诏书,哭成泪人。他虽然与老爸政见不合,但做梦也不会想到老爸竟然会下令命他自裁。哭过之后,他拔出宝剑就要自杀,却被蒙恬给拦住了。
蒙恬感觉诏书有鬼,于是劝说道:“陛下巡游在外,并未册封太子,他命我统率三十万大军戍守边关,让公子监军,这是天下重任!如今来了一个使者,您就自杀,也太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儿了吧!再说了,我们怎么知道其中是不是有诈呢?我希望公子能够向陛下再请示一下,等弄清楚再死也不迟嘛!”
扶苏抹了把眼泪,回道:“父亲赐死儿子,还有什么好请示的呢?况且你我统领三十万大军,足以谋反,老爸就是担心我们会造反,所以才将你我赐死。兄弟,早死早托生!我先走一步了。”说罢,扶苏拿起宝剑割断了喉咙。
蒙恬不愿自杀,别人也不敢杀,使者只好将其囚禁。
多年来,人们一直为扶苏之死感到惋惜,为大秦帝国感到惋惜,并认为扶苏不死,大秦帝国也不至于二世而亡。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扶苏素有贤名,并且颇具政治远见,就连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都要诈称公子扶苏,足见扶苏在当时是多么地受人爱戴。假如赵高不篡改遗诏,扶苏就会顺利继承皇位。扶苏继位后,首先会废除秦始皇时期的严刑峻法,推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大秦帝国倒不至于二世而亡。
但现实是在赵高与李斯的精心运作下,胡亥继位已成既定事实,根本无法更改。即便扶苏不自杀,也绝对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唯一一种继承皇位的方式就是率领蒙恬统领的三十万大军造反。以扶苏的威望和实力,造反成功易如反掌,但从扶苏仁慈宽厚的性格来看,他会干出造反的事吗?恐怕不会!所以他注定无缘皇位。
假使扶苏不自杀,又无缘皇位,他的结局会如何呢?胡亥继位后,为担心兄弟们夺位,他不惜残杀了所有有可能会危及他皇位的兄弟。扶苏是胡亥皇位最大的威胁者,如果他没有自杀,也一定会被胡亥、赵高、李斯联手整死。对于扶苏而言,只是早死与晚死的区别,所以他根本无法左右大秦帝国的命运。
胡亥、赵高、李斯听说扶苏自杀的消息后,兴奋得手舞足蹈,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事情进展得竟然如此顺利。
随后,他们迅速赶回咸阳,为秦始皇发丧,并拥立胡亥即位。胡亥顺理成章地成为秦二世,而赵高也被升职加薪。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无论胡亥、赵高、李斯做得如何隐秘,胡亥得位不正的消息还是在全国流传开来。
为巩固皇位,胡亥与赵高联合策划了一场政治大清洗。这也意味着一场血洗咸阳的大屠杀即将爆发。
血洗咸阳
当秦二世拥有了原本不属于他的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时候,他最害怕的莫过于会随时失去这种权力。
为巩固皇权,秦二世决定做点什么,但以他的智商来讲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于是,他召来没了小脑袋但大脑袋却异常发达的赵高,并对赵高说:“我还很年轻,并且刚刚继位,根基不稳,大臣尚未顺服,百姓还不归附,我的兄弟们一定会趁机与我争夺权力,我该怎么办呢?”
秦二世的担忧,正中赵高的下怀,因为赵高此刻正迫不及待地想要搅浑水,然后浑水摸鱼。
这实在是一个排除异己、攫取权力的大好时机!
赵高回答说:“陛下登基称帝,各位公子和大臣都有所怀疑,因此心生怨恨,心中不服。您想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要铲除异己,诛杀大臣和您的骨肉兄弟;另一方面要培植党羽,让贫者富有,让贱者高贵,这样他们就会对您感恩戴德。如此一来,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于是,秦二世在国内打响了暴力诛杀反对派的第一枪,而诸公子和大臣们纷纷中枪。
最先中枪的是大将军蒙恬的弟弟蒙毅。
赵高为什么会率先将枪口对准蒙毅呢?是因为赵高想公报私仇。
多年前,赵高犯了事儿,而主审官正是蒙毅。蒙毅依法审判,将赵高除去官籍,判处死刑。但后来秦始皇念及赵高办事勤勉,所以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在处理赵高犯罪一事上,尽管蒙毅从未有过半点不公,但赵高却从此记恨上了他,欲除之而后快。
但在秦始皇统治时期,蒙毅深受宠信。上朝时,蒙毅侍奉在秦始皇左右;出行时,蒙毅又总是与秦始皇同乘一辆车马。他哥哥蒙恬又统领三十万大军,威震匈奴。两兄弟的权势可谓如日中天,即便是将相都不敢与其争锋,赵高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就更加奈何不了他们了。
不过,做人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因为得罪君子,怨浅;得罪小人,祸深;得罪赵高这种极品小人,只有死路一条。
当秦二世下定决心进行政治大清洗的那一刻,赵高首先想到的就是蒙毅。
赵高对秦二世进谗说:“先帝早就想册封贤明的公子为太子了,但蒙毅屡屡从中作梗。他明知道您贤明却越不让立,这种行为既蛊惑了先帝,又对您不忠。这种人留着也是祸害,不如杀了算了!”
没脑子的秦二世被赵高的一番鬼话说得恼羞成怒,在不经调查的情况下,便将蒙毅打入死牢。
看着被打倒的蒙恬、蒙毅两兄弟,赵高脸上绽放出了笑容。为防止两兄弟再度掌权对他不利,他决定再踏上一万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随后,赵高在秦二世面前日夜毁谤他们,同时还不断地收集他们的过错,找人弹劾他们。
子婴听说秦二世准备处死蒙恬、蒙毅,便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劝谏秦二世说:“昔日赵王迁冤杀良将李牧而任用颜聚,太子丹暗中派荆轲刺杀先帝而违背与秦国的盟约,齐王建残杀忠臣而任用后胜,这三位君主都是因为起用了改变旧制度的人而落得身死国灭的地步。蒙氏兄弟都是秦国重臣,陛下想要抛弃他们,但我私下认为这并不可取。我听说草率考虑问题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自以为是的人不能保全国君。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会使朝中大臣互相猜疑,使在外作战的将士离心离德。还望陛下三思!”
秦二世对此毫不理会,直接派御史到监狱里对蒙毅说:“先帝要册立太子,而你却总是加以阻挠,丞相认为你对先帝对我都不忠诚。你的罪行已经牵连到了你的家族,我不忍心灭你全族,所以赐你一死。这对你来说已经够幸运了,你就偷着乐吧!接下来该怎么做,你自己看着办吧!”
蒙毅辩解说:“我之所以备受先帝宠信,就是因为我能够顺从先帝的意愿办事,直到先帝驾崩。而陛下能够追随先帝周游天下,恩宠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公子,这是尽人皆知的,怎么能说我不知道陛下的贤能呢!先帝册立太子是经过长年累月的深思熟虑,我怎么敢进言劝谏呢?今日上书鸣冤,并非我蒙毅贪生怕死,只是怕辱没了先帝的名声。昔日秦穆公诛杀三位贤臣来为他殉葬并无端降罪于百里奚,秦昭王诛杀大将军白起,楚平王诛杀伍奢,吴王夫差诛杀伍子胥,这四位君王都犯下了不可宽恕的过错,并遭到天下人的非议。人们认为他们不是贤明之君,因此在列国中声名狼藉。所以说,用正道治理国家的人不滥杀无罪之人,不乱罚无辜之人。希望御史明察,让我死得问心无愧。”
御史知道秦二世的心思,不想听蒙毅过多解释,便强行处死了蒙毅。
蒙毅死后,秦二世又将屠刀对准了蒙恬。他派使者对蒙恬说:“你的罪行原本就罄竹难书,但你弟弟蒙毅的事儿也牵连到你了!”
听说弟弟已被处死,这个一向流血不流泪的大将军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沉默半晌,他对使者说:“从我的祖父蒙挚算起,到我们兄弟这一代,建立功业,积累信义已达三代。如今我统领三十万大军,虽然已经成为阶下囚,但势力尚在,足以反叛。虽然我知道必死无疑,但仍旧坚守节义,就是因为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也不敢忘记先帝的恩宠。从前周成王刚刚继位,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旦每天背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最终平定了天下。等到成王病情严重时,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并沉入黄河,还祈祷说:‘国君年少无知,由我代为执政,若有过错,就让我一人承担吧!’随后,把祷词写下,收藏在记府中。这可以说是忠诚至极了!但等到成王可以治理国家的时候,有佞臣造谣说:‘周公旦企图发动叛乱,已经蓄谋已久。大王若不戒备,一定会出现重大变故。’周成王大怒,要杀周公旦。周公旦惧怕,便逃到了楚国。后来,周成王到记府中看到当年周公旦写下的祷词,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要作乱呢!’于是,周成王杀掉造谣的人,然后迎回了周公旦,所以《周书》上说‘一定要反复地咨询审查’。”
使者听得有些动容,双目不敢直视蒙恬。
蒙恬继续说:“我们蒙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却沦落到这种地步,必定是有祸国殃民的奸臣在作乱。周成王有过失而知道补救,终究使周朝昌盛。夏桀杀关龙逢、商纣王杀王子比干而不知道悔改,最终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因此,我说有过可以挽救,听人规劝可以察觉醒悟,多方反复地考察是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法则。凡是我说的这些话,并非想免于责罚,而是想要劝谏而死,希望陛下可以为万民考虑,遵循正道。”
蒙恬原本想让使者将自己的这番话传达给秦二世,但使者却说:“我奉命对将军执行命令,不敢把将军的话上报给陛下,还望将军见谅!”
蒙恬无奈,仰天长啸一声,便吞药自杀了。
蒙恬不过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然而到死他都没有搞明白自己是如何死的,所以临终前曾感叹道:“想必我的罪过也是该死的啊!从临洮到辽东,我为修建长城挖壕沟达一万多里,在这期间,难道不会切断地脉吗?”
秦二世除掉蒙恬、蒙毅后,又开始诛杀兄弟姐妹。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六位公子处死在杜县之后,又将公子将闾三兄弟囚禁在宫中,让御史罗织他们的罪名。
不久,御史便对将闾说:“身为人臣却没有一点人臣的样子,按法当斩!”
将闾反驳说:“朝廷礼仪,我没有不听从司仪的;上朝站位,我从未越礼;与陛下对话,我也从未说过不敬之词,怎么就没有臣子的样子了?今天不弄明白我的罪行,我还就不死了!”
“实在不好意思,我只是奉诏办事!是你们三兄弟自己动手,还是由我来动手,你们选吧!”御史蛮横地说道。
将闾三兄弟见求生无望,便含恨自刎了。
自此,有十位公子被斩首,十二位公主被肢解。一时间,震惊天下。
公子高见兄弟姐妹们惨遭屠戮,内心惶恐不安。原本想出逃,但转念一想,自己潜逃很可能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于是洗白了脖子,对秦二世上书道:“先帝在世的时候,我进宫可以享受美食,出宫可以享用车马。先帝宠我,还经常赐给我内府里的衣服和马棚里的宝马。先帝驾崩时,我原本应该给先帝陪葬,但我却苟活至今。身为人子,不孝;身为人臣,不忠。不忠不孝,我又有何脸面活在世上呢!恳请陛下怜悯我,准许我追随先帝而去。”
秦二世看到公子高的上书后,乐不可支地对赵高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走投无路’吧!”
赵高奉承道:“王公大臣整天担心死亡还来不及,谁还顾得上造反呢!”
秦二世答应了公子高的请求,并赐给他十万钱的安葬费,将其安葬在骊山脚下。
自此,秦二世扫清了来自其兄弟以及大臣所有可能会危及他皇位的内部因素。
他自认为江山已经稳固,可以纵情享乐了。
为了供自己享乐,他没完没了地征调劳役修建宫殿、戍守边关,同时还大加赋税,奴役百姓。一时间,搞得民怨沸腾。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沉浸于声色犬马之中的秦二世并没有意识到,一股强大的外部洪流正在不断地冲击他的皇位,使其看似稳固的江山变得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