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难忘
最新章节
书友吧第1章 序言:文武皆督头
黄金来
初识武松,先见其名。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不是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武督头吗?
从此以后,我一直唤他“督头”。感觉亲切,朗朗上口。
督头老家,在那个扬名天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诞生地。据有关史家考证,范先生并没有去过岳阳楼,因此《岳阳楼记》多用虚词。范先生的行踪,并不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我们只赏悦那传诵千古的名篇,还有就是沾了范先生灵气的“武督头”。
督头从岳阳农村出来后,在部队呆了二十多年,从一个新兵蛋,居然干到了上校,指挥着几千兵的部队。看过他当年一身戎装的军官照,一幅雄姿英发、傲视群雄的气概,实在是当将军的好料。遥想公瑾当年,也不过如此吧?如果督头再在军队多干些年,成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将领”,应该是没有悬念的。
当然,人生的走向和国家的历史一样,是没有如果的。督头转业到花都,军队少了一个将军,文坛多了一个作家。
无庸讳言,在部队有了一定职务的军官,转业到地方后,都很少再有搞文学创作的雅兴了。就我目光所及,业余时间,大多都是喜欢聚会叙旧,吹吹牛皮,喝点小酒,搓搓麻将。
督头呢,据我所知,小酒照喝不误,妙笔生花不止。在我们作家协会的会员中,督头可是勤奋笔耕的主力军。在我们的会刊《花都》文学期刊里,督头投稿踊跃,每期都有他的精品力作。
我始终觉得,人与动物的区别,最关键的是人有精神追求。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物欲,那与动物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文章不能当饭吃,诗歌不能当衣穿,生活早已超过小康水平的今天,督头还能保持这种文青情怀与创作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了。
督头这本《真情难忘》,一看目录,就看出了他军人出身的秉性。作品分三大部分,亲情打头阵,军旅生涯居中,转业到地方后的经历与感想殿后,很有章法。很多文章,原先都在区作协办的《花都》文学期刊发表过,至今还在连载他的《从牛娃到上校》,也有不少文章在《今日花都》见过报。大多数文章,在出书之前,我就细读过,都有印象,尤其是写亲情的那部分。我曾经对督头说过,如《父亲的背》、《傻弟》,以及关于母亲的一些追忆,都让我感动得流泪。
说实话,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感动,是人性应该拥有的底线,也是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须要具备的先决条件。试想,一个面对亲情没感觉、看到悲剧不流泪、遇到不平不吭声的人,你还写什么东西呢?你写出的东西又怎么去感染人呢?
督头这部散文集,让人读来,真实自然、情诚意切。文章里,没有浓墨重彩的文学笔法,但却是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就像平时和你拉家常、谈琐事,几乎把所有的亲人、战友、领导,都写了个遍。从中也可以看出,督头待人,诚实、宽怀,宅心仁厚。因之文朋战友,到处都是。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恍然大悟,难怪武督头从不缺小酒喝,又原来文督头更不乏题材写。侠骨柔情,文心成章。真可谓,文武皆督头。
虽然,督头的笔下,也是一些普通人家都会有的凡人琐事,但如果你静下心来品读,你会发现,就在看似唠唠叨叨的述说中,督头却写出了脉脉亲情,而且写得温馨四溢。细细读来,让人心中暖流涌动、感慨万千。
我还发现,督头写岳父、写女儿,用了较多的笔墨与篇幅,而且也写得更加细腻一些。岳父是个老军人,一辈子从北到南,纵横大半个中国,有着军人特有的牛脾气。督头在部队,也操练了二十多年,职务并不比老丈人低。翁婿相同的经历与体验,心灵相通的东西就会更多一些,感慨也会多一些,这当然很好理解。
督头写女儿,明显就是偏爱了。你看看他,滔滔不绝地夸女儿的孝顺,买糖果给他吃、关注他的着装、给他买耐克、给他煲养肝汤、陪他看球赛和面试合唱团、帮女儿修改习作……一件件、一桩桩,都津津乐道不厌其烦,甚至连他那“真皮热水袋”也抖了出来。
督头啊,你这不明摆着就是在给自己和女儿“卖萌”吗?
我想,不只是我,天下所有没生到女儿的人看了,都会妒嫉得牙痒痒的:天哪,我为什么就没生个女儿呢?看看人家老刘家,有个女儿多温馨可人啊!
有时候,在和督头闲聊时,我就故意笑问他:督头啊,女儿有男朋友了吧?你可要舍得放飞人家呢。
我心里恶毒地想:嘿嘿,等你女儿嫁出去了,看你还拿什么来吹牛?
没想到,督头竟然长叹一声,说,我倒是希望她快点嫁出去呢。
看看吧,这就是一个父亲的伟大!尽管爱女心切,但他还是从心底希望:女儿一辈子都能幸福、快乐!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实事求是地说,督头这部散文集,最主要的不在于文学价值,而是作品触及了人心最柔软处的真情实感。他把这些记录了下来,记录了过去年代的往事,记录了家族的亲情、自己的成长经历等等,并把这些属于自己的史诗,变成了文字作品。这是很珍贵的,亲人和朋友,也会很希望分享的。
前面说了,督头勤奋笔耕,这在转业军人中,确实是一个奇葩、一个楷模。我总觉得,一个人活在世上,除了满足喝酒等生理需要外,总应该再用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去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吧?
督头很自豪地在作协QQ群里说,出这本书呀,得到了家里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他这个家里的第三把手,因此感到很有底气了!
我想附和的是,他家那位主要领导,真的很高明,也很有远见!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乐意安心写作的男人,难道还不是好男人吗?而且,人家都把你们都写进书里了呢,虽然不是国史,也是家史吧?那也是要留传下来的。说不定,当后辈人看到时,还会把“我姥姥……”的故事,拍成电影呢。这样的男人,你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啊!
“序”,写出来后,发给文友看,得到不认可的质疑:你这样写序,行不行啊?我也没考证,“序”,是不是可以这么写?但我实在不会说高大上的话,也就只好这么写了。
(作者为广州市作协副主席、花都区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