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从心中走过
最新章节
书友吧第1章 饮冰沥血著文章
牧北
拿到杜海瑜先生的书稿,一口气读了十多篇,不觉已是夜阑人静时,掩卷拍案,临窗自叹,好文章就该是这等模样!
后来见到他本人,才知这样的文章他积攒了几十年,洋洋洒洒二十多万言,一直藏于抽屉之内,但有空闲,悄悄拿出来反复耕耘,如牛反刍,千锤百炼,终成气候。
读杜海瑜先生的散文,古朴之风扑面而来,文中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给我特别的亲切感。纵观他的散文时间段,大约是七十年代起至今,八九十年代的最多,除延安城内外人事,大多数以蟠龙为中心。这是他作品的精神地域和时间跨度,而这段时间正是整个中国巨大变革时期。从文本本身分析,我个人阅读的感受是,杜海瑜先生的散文有独具特色的感染力,首先是叙事构架的格局遵从散文的个性与共性,同时与时代勾连,结构看似松散,实为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原则。再者,所选篇章主题鲜明,能够看出,作家积极的人生态度、向上进取的思想内涵、达观豁然的个性特点,读来不忍释卷。语言文字方面,他能很好地将生活方言进行转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陕北作家,因为方言的浓烈渗透,很多作家一生无法走近挚爱的文学,这与杜海瑜先生大量的阅读有关,可以说,无论生活如何变迁,他对于书籍的热爱和文学梦想的追求矢志不移。在散文艺术方面,杜海瑜先生的散文为我们呈现出详尽的生活构图,其作品不失真实的生活本质,每一篇散文都认真锤炼,事事如浮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四十多年前的事情,读来仍在眼前。这种真实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时代角落的大视角,从这个视角再窥视整个时代,他的散文视角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在他的笔下,亲人、朋友、接生婆、农民、工人、小贩甚至黑皮小流氓等等小人物的命运和形象栩栩如生,他的视角并不奇特,但是叙述节奏拿捏得却非常准确。反复思量,我认为,杜海瑜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他用一颗真诚善良和怜悯的心态去看去写这些人物,从而让他的散文有了特殊的感染力。散文容易写,但更容易流俗和平庸,诚如做面条,不仅有类别之分,就算同是手擀,也各有高下。杜海瑜先生的散文,具有丰富的生活美感表现力,这不仅源于他丰富的生活经历,更重要的是源于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超常理解力。“人到三十不写诗,五十之前不著文”,这是一位前辈曾经对我的告诫,我想这也是从生活角度进行的总结。信息时代的节奏感快,生活质感差,所以人的心智和情感成熟度较弱,对于人生自然认知度也有偏差。而杜海瑜先生的散文,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蓝本和参考,让我们无论对于民间历史还是生活细节,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散文也具有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偶有英雄和文人横空出世,这是陕北比较神奇的地方,但是追根溯源,都有成因和渊源,尤其是作家的产生。微博流行过一个段子讲,一个陕北人在京城与人相聚,餐中,陕北人悄悄对旁边的新朋友言道,一会儿跟我出去一下。此公京城人,乖乖跟着陕北人来到车库,对方神秘地从后备厢里抱出一只羊送给朋友说,快过年了,送你!然后扬长而去,京城人抱着这只羊,回到家不知如何是好,杀掉?不忍。只好留下当作宠物来养,养了半个来月后无处下手,又不胜其扰,只好送人,来来回回又送了回来……又有一帖称,陕北人五个缺点:说话口音重,送礼整只羊,亲戚朋友多,喝酒成捆搬,仍然爱文学。反复思考这五个缺点,我发现这恰恰是陕北人的五个优点:守正,真诚,重情,豪爽,情怀。诚如杜海瑜先生的散文,是醇正的陕北印记。
后来,我们再次听到文学的功用问题,这些观点逐渐多起来,认为网络信息时代,首先书籍出版无用的论调,再者是散文体无用论。我本人是一个传统的作者,虽然我是较早使用电子设备创作的人,同时也是一名编剧,但对纸质书籍始终保有固执的认同,我觉得,除了从小到大纸质书的阅读情怀外,更重要的是纸质书对于阅读者来说,带来的质感是其他电子产品无法替代的。那么对于至今仍然喜爱文学的陕北人来说,文学到底带给了人什么?那就是精神层面的慰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越是贫瘠的地区越容易生根发芽,在陕北,譬如宗教,譬如哲学,譬如红色革命,譬如文学。所以,越是追求精神层面的人,越值得去尊重和敬仰。文章的认知、教育和审美功用确确实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这个功利社会,写文章的作家便让人觉得奇怪。我认为,那些无用的文字,不一定是好文章,但是好文章一定不是无用的文字。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这是杜海瑜先生对于文学执着的真实写照,默默追求文学梦想,不为此谋求功利,更不张扬显摆,几十年归来,仍是那颗赤诚炽烈的痴心,仍是对文学怀抱那份初心,守着那份纯粹。文学这份事业,因为有这样敢于坚守敢于殉道的人,才会让我们更加肃然起敬。散文集《岁月从心中走过》是杜海瑜先生的重要作品集,也是陕北文学2019年重要的收获,更是宝塔区作协的重大事件,我由衷祝贺它的付梓。
2019年夏
(牧北,本名张金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陕西省作协“百优人才”。出版有小说集《黑山羊》,长篇报告文学《索洛湾道路》。编剧作品有《燃烧的石榴》《脚尖上的信天游》《兵团岁月》《无法伤悲》《河山》等。荣获2007年度“夏衍杯”全国剧本征集政府采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