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书友吧

第1章 譯本序

三個火槍手(上)

大仲馬可能是中國讀者心目中最為熟悉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很早就被譯成中文,特別是根據這兩部小說拍攝的電影又在我國廣為放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仲馬的知名度自然也就隨之提高了。

大仲馬的祖父,安托萬·亞歷山大·達維·拉伯耶特侯爵,面臨破產之際,賣掉祖傳的莊園,來到中美洲的聖多明各,買了一大片土地,定居下來。後來他與一個名叫瑟賽特·仲馬的黑人女奴同居,一七六二年生了一個男孩,取名叫托馬·亞歷山大,這就是大仲馬的父親。

托馬·亞歷山大十歲那年,母親去世,八年後隨父親回到法國,這個強壯英俊的混血兒報名參加龍騎兵,因父親認為有辱他的貴族姓氏,於是用了母親的姓氏,改名為托馬·亞歷山大·仲馬。

一七八九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托馬·亞歷山大·仲馬成了堅決擁護共和國的軍人,深信惟有革命才能給人們帶來平等。由於他的忠誠和勇敢,他一步步升到共和國將軍的高位。但是後來他失寵於拿破侖,被迫退役,在巴黎附近的小城維萊爾科特萊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八〇六年,仲馬將軍因病去世,當時大仲馬只有四歲。

大仲馬生於一八〇二年。父親的去世使得他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艱難。在十五歲那年,他被送進一家公證人事務所當辦事員。在這一階段,他閱讀了大量書籍,彌補了他所受教育之不足。他結識了幾位熱愛文學、頗有教養的朋友,在他們的影響下,萌發了當作家的念頭。他的文學生涯是從翻譯意大利小說和詩歌開始的,隨後他又寫了幾個劇本,但這些起步時期的作品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一八二三年大仲馬來到巴黎,靠了父親的老朋友的幫助,進入奧爾良公爵的秘書處當了一名小文書。剛到巴黎不久,他便和一個大他九歲的漂亮女工同居,並在一八二四年七月有了一個兒子,也和他一樣取名叫亞歷山大。為了區別兩個亞歷山大·仲馬,世人稱父親為大仲馬,兒子為小仲馬,也就是後來寫出不朽之作《茶花女》的小仲馬。

到巴黎最初的日子裡,大仲馬寫小說,寫劇本,雖然也有兩個劇本被搬上了舞臺,但均不理想。在工作的同時,具有驚人記憶力和頑強精神的大仲馬,繼續如饑似渴地閱讀小說、劇本和有關法國歷史的著作;這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接著大仲馬參加了法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運動。在當時,進步的浪漫主義流派,成為反對封建貴族反動勢力的先鋒力量。一八二八年,維克多·雨果的沙龍已經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司令部,聚集著許多法國文學新流派的擁護者,有維尼、聖勃夫、繆塞、愛彌爾·德尚,大仲馬也在其中。

一八二八年前後,浪漫主義文學在法國已穩固地佔領了陣地,浪漫主義作家已在許多文學體裁方面創造出優秀的成績,如像史達爾夫人的小說,雨果的詩歌,年輕的梅裡美的戲劇;但是他們還沒有創作出足夠多的戲劇作品來滿足舞臺的需要。因此,創造出浪漫主義的戲劇作品來佔領到當時為止還為古典主義劇作家佔有的戲劇舞臺,成了以雨果為首的這一群作家的首要任務。年輕作家大仲馬,在這場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命運至關重要的鬥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劇本《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比雨果的《歐那尼》上演還早一年,於一八二九年二月十一日在巴黎上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打響了浪漫主義戲劇的第一炮。

《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在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首先在於這個劇本體現了浪漫主義戲劇的原則,其次也在於它的積極的社會意義。大仲馬以揭露十六世紀法國宮廷的罪惡來表達他反對君主專制,反對教權的思想,這種思想與一八三〇年爆發的反對波旁王朝的鬥爭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大仲馬一生共寫了五十五個正劇、三個悲劇、二十三個喜劇、四個通俗劇和三個喜歌劇。除《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以外,主要的戲劇作品有愛情悲劇《安東尼》(1831)、歷史劇《拿破侖·波拿巴》(1831)、詩體悲劇《納斯爾塔》(1832)、喜劇《貝裡斯爾小姐》(1839)和《路易十五時代的婚姻》(1841)。

法國國王查理十世企圖恢復一七八九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存在的貴族和教士享有的特權,遭到了來自自由民主力量的反對;一八三〇年七月二十七日,巴黎爆發了革命,工人和廣大群眾拿起武器與政府軍作戰,又一次推翻了波旁王朝。在這場七月革命中,大仲馬背著雙管槍,帽子上插著藍、白、紅三種顏色的羽毛,熱情地投入戰鬥,他和許多熱愛自由的作家一樣,天真地以為這場革命會給人民帶來自由和平等的幸福生活。但是七月革命後,大仲馬的老東家奧爾良公爵,即路易·菲利浦,在金融資本家支持下取得王位,建立了代表金融貴族利益的七月王朝,繼續執行鎮壓工人和民主運動的政策,從而引起廣大群眾的不滿。具有強烈共和黨人意識的大仲馬憤怒地譴責路易·菲利浦,又一次投入鬥爭的行列,積極反對七月王朝。

一八三一年六月,在法國爆發了反對七月王朝的六月起義。大仲馬雖然大病未愈,仍然勇敢地參加了起義。不幸的是,第二天他就發高燒暈倒在家裡。盡管如此,他仍然上了七月王朝統治當局的黑名單,成為逮捕對象。在朋友們的勸告下,大仲馬被迫離開法國到了瑞士。此後他經常出國旅遊,以戲劇家特有的敏感和好奇,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收集奇聞軼事,甚至深更半夜還去教堂聽故事。每次旅行之後,他都寫下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生動有趣的遊記,這為他以後的小說創作準備了必要的材料。

一八三二年,大仲馬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我是怎樣成為劇作家的?》,表達了他的共和黨人的觀點;他還肯定地說,他之所以有這些觀點,是受了他的在共和國軍隊裡當將軍的父親的影響。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的報刊為了爭取更多的訂戶,紛紛開闢文學專欄,特別是長篇小說的連載專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報社的負責人不惜重金邀請著名作家為自己的報紙撰稿。一些作家為了能得到更高的稿酬,也樂意為報紙寫小說,巴爾扎克、歐仁·蘇、斯克裡布等人都在《新聞報》上發表過作品。報社更歡迎大仲馬的作品,因為他懂得連載小說的特點:必須是開門見山,情節生動,對話有趣,而且每一段都必須有精彩結尾,製造一個懸念,以引起讀者強烈的興趣。這使大仲馬贏得了成千上萬的讀者,他們每天等著看下回如何分解,而大仲馬也就必須每天不停筆地寫下去。

在三十年代,大仲馬就制定了寫系列長篇小說的宏偉計劃,以反映法國從查理二世(1422—1461)到十九世紀中葉這樣一個漫長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不過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巴伐利亞的依莎博》以及其他幾部長篇小說,寫得不很出色,一直到一八四四年《三個火槍手》問世,才獲得空前的成功,從而奠定了他作為歷史小說家的地位,而過去他是以劇作家而聞名於世的。

大仲馬的作品數量驚人,多達五百卷;其中最著名的小說除了《三個火槍手》以外,還有《基督山伯爵》(1844—1845)、《瑪戈王后》(1845)、《紅屋騎士》(1846)、《蒙梭羅夫人》(1846)、《四十五衛士》(1848)、《昂熱·皮都》(1853)、《夏爾尼伯爵夫人》(1852—1855)等。

有一點必須指出,大仲馬大部分的長篇小說是他在四十年代以後,和歷史教師奧古斯特·馬蓋(1813—1888)等人合寫的。

馬蓋是位熱愛歷史與文學的中學歷史教師,但他卻不滿意自己的職業,一心想成為作家。無奈這位教師缺乏文學家的氣質,他寫的劇本屢遭拒演。一八三八年,他寫了一出三幕劇《狂歡節之夜》,再度失敗後,經大仲馬重寫,才於一八三九年一月搬上舞臺,馬蓋的名字也見於海報之上,不過上演時劇名已被大仲馬改為《巴蒂爾德》。

後來,馬蓋又寫了一部歷史小說《老好人布瓦》,命運仍然不佳,於是他又想到了大仲馬。大仲馬很喜歡這個題材,表示願意再度合作。大仲馬不愧為文學大師,經他修改之後,小說立即顯示出迷人的光彩,篇幅也由一卷增加到四卷,並且改名為《達芒塔爾騎士》。但是《新聞報》經理愛彌爾·德·季拉爾丹提出,如果以大仲馬一人名義發表,每行值三法郎,如果由大仲馬與馬蓋聯合署名,每行只給三十蘇。一個法郎折合二十個蘇,這樣一來,經濟上的損失是不難算出的。馬蓋同意由大仲馬一人署名,而他本人分到了八千法郎的稿酬。從此開始了他們兩人的作品由大仲馬一人署名的先例。

對這種合作方式,後來馬蓋是有些不滿的,也招來了一些人的非議。但不能否認,大仲馬是個勤奮的作家,每天工作十小時,常常是一揮而就,連標點符號似乎也來不及加。他的小說大都具有以下特點:統一的文學風格,嚴謹的故事結構,對歷史事件完整一致的觀點。應該說這是大仲馬在創作過程中所起的主導作用的結果。

從一八四三年起,大仲馬幾乎告別了戲劇創作,即使在一八四七年他創辦了他私人的“歷史劇院”以後,他也只是將他的小說改編成舞臺劇;先後上演過的有《瑪戈王后》、《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一八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劇院初次上演了巴爾扎克的名劇《後娘》。只是好景不長,由於一八四八年的革命前的經濟危機,歷史劇院每況愈下,只維持了兩年便關門了。

推翻七月王朝並建立了第二共和國的一八四八年革命,把不少著名作家都吸引了進來,雨果當選為制憲議會的議員,拉馬丁當上了外交部長,喬治·桑不僅參加編寫官方的《共和國報》,而且還創辦了自己的報紙《人民事業》。大仲馬也有投身政治的愿望,熱衷於議會的競選活動,但是他最後失敗了。同年十二月,路易·波拿巴當選為總統,一八五一年十二月他發動政變,實行軍事獨裁,一八五二年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

這幾年法國的社會一直處於動蕩不安之中,大仲馬面對這樣的局勢,再加上自己競選的失敗,便在一八四八年創辦《月報》,以此來介入法國的政治生活。當路易·波拿巴稱帝野心逐漸暴露之後,以雨果為首的左翼共和黨人積極組成反對派,與路易·波拿巴鬥爭。路易·波拿巴瘋狂進行反撲,密令逮捕反對派人士。大仲馬得到消息後,通知了雨果,使他得以逃亡國外免遭毒手。大仲馬也相繼流亡到布魯塞爾,直到一八五三年十一月初才重返祖國。

回國後,大仲馬籌辦了《火槍手》晚報。這是一份文學性的報紙,由於它的內容精彩,形式多樣,又多系名流撰稿,因而頗受歡迎,如像納瓦爾的中篇小說和十四行詩,邦維爾和梅利的短詩,萊蒙托夫和愛倫·坡的短篇小說。當然,報紙最主要的供稿人是大仲馬本人,他的《回憶錄》、《漫談錄》以及長篇小說《巴黎的莫希幹人》、《耶戶的伙伴們》(又譯《雙雄記》)最後都是登載於《火槍手》晚報上的。後因經費拮據,這份備受歡迎的報紙不得不在一八五七年停刊。

《火槍手》的停刊使讀者失去了一份優秀的文學報刊,但對大仲馬來講卻是一次解脫,使這位熱愛旅行的大作家又可自由出遊了。一八五八年六月至一八五九年四月,大仲馬來到遙遠的俄羅斯,他到了聖彼得堡、莫斯科、阿斯特拉罕等地。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八五八年九月,他在下諾夫戈羅德見到了他的長篇小說《一個劍術師的回憶錄》的男女主人公;這部小說反映了反對俄國沙皇專制制度的一八二五年十二月黨人起義,曾使沙皇尼古拉一世大為惱火。這時亞歷山大二世繼承了尼古拉一世的統治,大仲馬方能愉快地遊歷俄羅斯,所到之處都受到國賓般的禮遇。

一八六〇年,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加裡波第率領紅衫軍從熱那亞出發,前去解放西西裡和那不勒斯。大仲馬一向欽佩為希臘獨立運動而獻身的英國詩人拜倫,他這時寓居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當聽到加裡波第勝利進軍的消息後,大仲馬以極大的熱情奔赴意大利參加革命。到意大利後,又曾回到法國為加裡波第購買武器。這位滿懷共和理想的浪漫主義大文豪穿著義勇軍的紅襯衫,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和加裡波第並肩進入那不勒斯。

後來,加裡波第任命他為文物總監,委托他領導龐貝古城的發掘工作,目的是因為他希望大仲馬少參與政治、軍事和外交。但大仲馬仍舊竭力鼓吹建立意大利共和國,甚至還提出建立法蘭西—意大利共和國的設想。原先也想建立共和國的加裡波第,這時卻與薩伏依王朝妥協了,將解放了的大片土地合並於撒丁王國。鼓吹共和的大仲馬自然也就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於是他在一八六三年懷著無比懊喪的心情回到巴黎。

這一階段他留下不少作品,重要的有《加裡波第回憶錄》。

大仲馬為人豪爽大方,生活上卻十分奢侈、放蕩。他撰寫連載長篇小說,得到巨額的收入,成了百萬富翁。一八四七年他在創建“歷史劇院”的同時,花費數十萬法郎建成了豪華的住宅“基督山城堡”。他揮金如土,慷慨好客,一大幫食客靠他混飯度日;所以盡管他收入巨萬,卻總是入不敷出。他縱然拼命寫作,也永遠還不清債務,一八四九年他的“基督山城堡”被查封,這座地上天堂僅以三萬零一百法郎的低價在拍賣場上被一位美國牙科醫生買去!大仲馬盡管體魄健壯,精力過人,但是到了一八六五年,他的智力和精力都日漸衰退。一八六七年開始,他幾乎已無力從事文學創作。一八七〇年普法戰爭爆發,小仲馬趕在普魯士軍隊包圍巴黎之前,把他送到自己在諾曼底省第厄普城附近的海濱別墅去居住。當年十二月五日,一代文豪大仲馬死在女兒瑪麗的懷中。

一八七二年四月十六日,在大仲馬的故鄉維萊爾科特萊舉行了正式葬禮,他的墓穴就在他父母親墳墓的近旁。

為了讓讀者深入了解《三個火槍手》這部長篇小說,有必要介紹一下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大仲馬的歷史小說盡管不是寫歷史,甚至和歷史的本來面目差得很遠,但是卻又離不開歷史,離不開歷史這一大背景。

十六世紀初,在以天主教為主的法國開始了宗教改革,到了十六世紀中期,新教開始廣泛流行,已有四百萬新教徒,並且成立了法國新教會;在法國,這些新教徒稱為胡格諾派。一五六二年爆發的胡格諾戰爭,就形式而論,是一場天主教派和胡格諾派之間的宗教戰爭,實際上則是各派封建主,大貴族,以宗教分歧為名而進行的一場內訌。一五七二年,當某些天主教派封建主同胡格諾派謀求和解時,巴黎的天主教派製造了“聖巴托羅繆慘案”,大舉屠殺胡格諾派,隨後蔓延至各省,死者以千計;兩派內戰因之更趨劇烈。後來因為農民起義的發展和西班牙的干涉,雙方開始互相妥協;一五八九年,胡格諾派的首領納瓦拉的亨利繼承王位,建立波旁王朝,稱亨利四世。一五九三年,亨利四世改宗天主教,次年進入巴黎,成為全國公認的國王。一五九八年四月十三日,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胡格諾戰爭始告結束。

《南特敕令》實際上是交戰雙方妥協的和約,對胡格諾派作了相當大的讓步,既有宗教信仰上的讓步,也有政治上的讓步;如容許胡格諾派保留兩百個左右的要塞和城堡,兩萬五千人的軍隊等。這種國中有國的局面繼續存在,自然不利於加強集權。但是《南特敕令》的頒布,結束了曠日持久的胡格諾戰爭,使法國得到統一,亨利四世實施了一系列經濟和政治措施,鞏固了中央政權。

但是一六一〇年亨利四世被一個瘋狂的天主教徒刺死,繼位的路易十三年幼,由母后瑪麗·德·美迪奇攝政,天主教派與胡格諾派的貴族乘機掀起新的內訌,向王權進攻,使法國的政治再度陷入危機。一六一四年,貴族堅持召集三級會議,企圖利用這次會議作為反對王權的工具。但是貴族的計劃沒有得逞,因為城市代表支持王室。不久,三級會議解散,而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法國絕對專制制度的責任最後落到了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的肩上。

法國的統一,政權的鞏固,首先要求消滅胡格諾派的國中之國。一六二五年,胡格諾派貴族在拉羅舍爾集會,以德·洛昂公爵和德·蘇比斯親王兄弟兩人為首領,舉兵叛亂,他們聯絡英國,反對政府。紅衣主教黎塞留親自指揮軍隊圍攻拉羅舍爾;次年,城中彈盡糧絕,被迫投降。一六二九年,國王頒布《恩典法令》,剝奪了胡格諾派的政治與軍事特權。

這段法國歷史可以說是波瀾壯闊,激動人心。《三個火槍手》上卷第一章一開始就標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是一六二五年四月,也就是黎塞留就任首相的第二年;下卷的尾聲部分又明確指出一六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拉羅舍爾投降,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路易十三凱旋回到巴黎。這就明確告訴我們,故事是以圍攻拉羅舍爾這一場激烈戰爭為背景來描寫的。

大仲馬這樣寫的目的是想要把讀者帶入這樣一個境界,似乎他講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事實恰恰相反,《三個火槍手》和大仲馬的其他長篇歷史小說一樣,歷史背景是真的,人物也大都在歷史上出現過,但是作家只是把這些事件與人物升華為小說,不再是歷史本身。大仲馬喜歡歷史,可是他在寫小說時並不尊重歷史,更不拘泥於歷史。他以歷史作為舞臺,作為框架來渲染他的主人公的冒險奇遇。正如他本人說的:“歷史是什麼?是我用來掛小說的釘子。”《三個火槍手》正是掛在一六二五年到一六二八年這段法國歷史的釘子上的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圍攻拉羅舍爾這件與國家命運有關的大事,在書中卻被寫成是由黎塞留的嫉妒和與白金漢的爭風吃醋引起的:“黎塞留知道,跟英國打仗就是跟白金漢打仗,打敗英國就是打敗白金漢;總而言之,使英國在所有歐洲人面前出醜就是使白金漢在王後面前出醜。”“從白金漢方面來講,表面上是為英國的榮譽而戰,而實際上也跟紅衣主教一樣,完全是受了個人利益的驅使。白金漢也是在追求一種個人的報復行動:白金漢現在再也找不到任何借口以大使的身份來到法國,所以他想以征服者的身份來舊地重遊。”一件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卻被大仲馬寫成了個人的恩怨,這當然與歷史本身相去甚遠,但當你把它作為小說來讀的時候,這似乎又都是在情理之中。

大仲馬在《三個火槍手》的序中自稱,他為了編寫一部路易十四的歷史,在皇家圖書館裡搜尋資料,無意之中見到一部名叫《達爾大尼央先生回憶錄》的書。這部書確實存在,它的書名叫《國王第一火槍隊副隊長達爾大尼央先生回憶錄》,一七〇〇年出版,作者是曾在軍隊裡當過上尉軍官的小說家庫爾蒂茲。大仲馬吸取了這本書裡提供的主要素材,進行了再創作,從而出現了一部偉大的通俗歷史小說《三個火槍手》。

《三個火槍手》中的主人公達爾大尼央和他的三個親密的伙伴,以及火槍隊隊長德·特雷維爾、博納希厄太太、米萊狄都取自庫爾蒂茲的作品。據考,這些人物也都有實在的原型:達爾大尼央本名叫呂皮阿克,原是平民,因其兄在國王的火槍隊裡卓有功勛,取得貴族身份,改姓達爾大尼央;一六四〇年他也加入了火槍隊,擔任過火槍隊隊長,以及裡爾城軍事長官,曾受命去英國和克倫威爾打過交道,後又執行過逮捕財政總監富凱的重任,一六七三年行將接受元帥權杖時,在對荷蘭戰爭中去世。阿多斯等三個火槍手原系表兄弟,也是在一六四〇年前後成為火槍手的,庫爾蒂茲把他們寫成了親兄弟。

小說家大仲馬沒有照搬庫爾蒂茲書中的人物,他把達爾大尼央和他的三個伙伴改寫成來自法國四個不同地區的人,通過他們構成了整個法蘭西的縮影;同時,他又把他們加入國王的火槍隊的時間提前了大約十五年,這就使他們得以經歷小說中所描寫的那些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

在七月王朝時期當過省長的羅德萊寫的《查理九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攝政和路易十五時代的政治和愛情陰謀》一書中,談到法國王后奧地利安娜曾經贈給白金漢公爵一副鑽石墜子作為愛情的信物,黎塞留曾計劃以此事加以陷害。這段多少帶有一些史實性的記載,為《三個火槍手》的故事提供了一條得以展開的重要線索。

《三個火槍手》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它描繪了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達爾大尼央是其中最鮮明的一個。大仲馬把他寫成了一個勇敢、機智、見義勇為、珍視友誼的英雄。他武藝高強,而且忠於愛情。他剛一出場,就為國王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解救王后,又敢於冒著生命危險,沖破紅衣主教布下的重重羅網,兩渡英吉利海峽,到倫敦去見白金漢公爵;紅衣主教對他威脅利誘,心狠貌美的米萊狄對他陰謀陷害,都沒能使他低頭。大仲馬從多方面刻畫了達爾大尼央的性格,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他三個火槍手也都各具鮮明的性格特點:阿多斯為人冷靜,處事老練,又嫉惡如仇,正氣凜然;波爾朵斯另具一格,他大膽魯莽,頭腦簡單,卻又愛慕虛榮;阿拉密斯則舉止文雅,風度翩翩,在他那教士般嚴肅的外貌下,卻隱藏了許多風流韻事,是個能為了愛情犧牲宗教信仰的多情種子。這四個性格各異的好朋友抱成一團,為了路易十三和王后的利益敢於赴湯蹈火。在他們身上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氣息,給讀者以全新的審美感受,因而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博納希厄太太和米萊狄這兩個人物也是庫爾蒂茲作品中的人物,但到了大仲馬的筆下,已經面目全非了。在庫爾蒂茲作品中博納希厄太太是個小酒店的老板娘,在《三個火槍手》中變成了惹人喜愛、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她的出現為小說增添了許多曲折動人的故事。米萊狄這個女人的變化就更為明顯了。在庫爾蒂茲的筆下她是個不安分的女人,不重要的小人物,大仲馬則把她寫成了一個“比男人更兇殘”的女人。大仲馬對這兩個女人進行了精心的安排,把她們安排到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中去,為作品抹上了瑰麗的色彩。

黎塞留是王后的對立面,當然也就是達爾大尼央及其伙伴們的對立面,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他劃到反面人物這一范疇中去。歷史上的黎塞留可以說是法國著名的政治家,為鞏固君主專制,提高法國的國際地位,都作出過重大貢獻。在《三個火槍手》中,大仲馬當然也對他重新進行了塑造。他在大仲馬的筆下成了一個老謀深算,玩弄權術的人物。這位紅衣主教對國王路易十三表面上十分尊崇,內心裡卻是十分鄙視;他對和他作對的達爾大尼央及其伙伴們不是加以殺害,而是採取籠絡的辦法,最後贏得了達爾大尼央的誠服。這就使得這位權臣具有了多方面的性格特點。

大仲馬不愧是大手筆,他對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不是用大段大段冗長的文字來描述,而是通過人物一連串的活動和生動有個性的語言來表達。的確,整部小說從頭至尾都充滿了妙趣橫生的對話,這是《三個火槍手》的又一個藝術特色。不難想像,這是他在戲劇創作時練就的非凡的本領,戲劇不正是通過對話和動作來刻畫人物的嗎?

由於連載小說體裁的要求,《三個火槍手》不僅情節曲折、層次分明,而且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它可以說是由許多既有密切聯繫而又獨立成章的小故事組成的,如白金漢公爵和王后的愛情,阿多斯的不幸婚姻,費爾頓中尉的受騙,達爾大尼央對博納希厄太太的一見鐘情,波爾朵斯與訴訟代理人夫婦的微妙關係等等。這些故事都可獨立來讀,因為它們是完整的,又能引起懸念,吸引讀者想了解究竟。大仲馬的這點本事恐怕連巴爾扎克都不能與之相比;這就充分顯示出了作為通俗歷史小說家的大仲馬的才能。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故事不但使小說趣味盎然,而且還從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時代的風貌,也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法國宮廷中的腐朽生活和統治階級人物間的偽善關係。這也是這部小說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仲馬在序言中曾經許諾:“如果這第一部分,如同我深信不疑的那樣,獲得了它理應得到的成功,我就立即發表第二部分。”《三個火槍手》問世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幾乎是街頭巷尾,茶余飯後,無人不在談論達爾大尼央和他的三個伙伴,他們的命運和遭遇引起了廣大讀者的關注。因此,靠了這部作品發了大財的報館老板和出版商,當然希望大仲馬繼續寫下去;對達爾大尼央和他的三個伙伴的故事著了迷的成千上萬讀者更是急待了解主人公的命運,大仲馬真的是欲罷不能了。於是,滿懷喜悅的大仲馬一鼓作氣,在第二年,也就是一八四五年,又寫了《三個火槍手》的續集《二十年後》,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〇年更發表了《二十年後》的續集《布拉熱洛納子爵》,從而完成了《達爾大尼央三部曲》。聯合電子出版有限公司已經分別出版了這兩部續集,我們相信,喜愛《三個火槍手》的讀者,一定也迫切地想知道達爾大尼央和他的三個伙伴的結局如何,那就不妨看看這兩部續集,便能了卻這個心愿。

譯者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二日

品牌:中图公司
译者:郝运 王振孙
上架时间:2021-03-10 11:35:40
出版社: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图公司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