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泥烧饼
最新章节
书友吧第1章 山下有个村
人生犹如爬山的一个过程,30岁前都在努力地攀登高峰,路漫漫其修远兮,不知何时才能长大去到山顶,而途中的优美风景却并不懂得欣赏和珍惜,总觉得以后还有大把时光。30岁之后时光如梭,如同跳崖般迅速下落,不时地在凸起的石头,树桩之上磕磕碰碰,全身头破血流,伤痕累累。最后随着“啪叽”一声,终于可以全身放松,眺望高耸的山岳,心有力而力不待。
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如此,时光没有“再来一次。”
平淡无奇的生活,浑浑噩噩地年复一年,让我的人生感悟有所深思。
试想今日美满的生活,思绪回到遥远的过去,悲欢离合,无时无刻地会面临在明日,或者下一刻!
一次次拿出纸笔呆呆发愣,如梦如幻的景象来到了抗战时期的河南,那个让河南人刻骨铭心,永不磨灭的历史。
故事就发生在1942年的河南,那段悲惨的历史虽已经过去近80年,但历史不能重来,不忘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幸福的生活。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的东郊有两座山,一座叫做易天山,一座叫做寒土山。易天山植物茂密,郁郁葱葱。而另一座名叫寒土山,实则就是一座乱石山,祖辈就是这么叫的,可谓名不符实。
易天山上有泉水流下,造就了几条小河的存在。山脚周围散落着几个村落,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
两座山的中间位置有一个村庄,阳埠庄子。
庄子西头有这么一户人家,虽然房屋有些破旧,但是家里的整洁和干净,也说明了主人家的勤快。
北屋里一个老太太正坐在土炕头上做着针线:“老大呀,地里怎么样了?”老太太一边忙着手里的针线,一边从身边的簸箩里面寻找着什么。说话的人正是叶家的当家人,叶老太太。
“娘啊,山上的水越来越小了,下面的河流都快干透了,等明天一早我再去浇水,过几天下一场雨就好了,娘你放心,有儿子吃的,怎么能叫娘饿肚子呢!呵呵。”坐在叶老太对面的中年男子憨厚地微笑着说道。
这个中年男人叫做叶正信,是叶老太的长子。十几年前叶老太的老伴儿就已经撒手人寰了,留下叶老太和三个子女,老大叶正信,女儿叶正云,最小的小儿子叶正广,叶正广也就成了老太太的心头肉掌中宝。
一晃十几年过去,现在的叶正信已经三十好几,二妹叶正云几年前嫁给了本村一户姓钱的人家,不足二十岁的三弟叶正广在城里一个木工房做活计。
“去看看你媳妇饭做好了没有?总是慢腾腾的!”叶老太说起儿媳总会面带一脸嫌弃。
叶正信明白,老太太眼中始终相信儿女都是自己生的才亲,儿媳娶进门都是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只要不缺吃穿也就好了。
“哎!”叶正信答应一声,腿脚生风似的向着厨房跑去。
走进厨房,看着正在忙碌的媳妇儿,叶正信突然感觉到喜忧参半!喜的是媳妇长得好看,家里地里无所不能,还很是孝顺母亲,可以说言听计从;忧的是,这么多年嫁给自己没享过多少福。前几年借了老丈人家十个银元,到现在还没还人家,心存一些亏欠。
“花啊,娘问,饭做好了吗?”叶正信面带笑容地问道。两只手还不停地搓来搓去,似乎饭还没做好,我就来帮忙的样子。
女人举起一只手作势要打,面露严厉的表情:“咋了,还想偷吃咋的!”看着叶正信抽回双手害怕的模样,“噗”的一声笑了。
这一笑可谓倾国倾城,真不愧为阳埠庄子数一数二的俊媳妇:柳眉如画、双瞳似水、樱桃小嘴、再瞧瞧那身材是如此的婀娜,哪像生过小孩的样子,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叶正信痴痴地看着自己的媳妇开始发呆。瞬间惊醒,一拍自己的脑袋,面色发红的对自己说:“老夫老妻了,咋还这样呢?”
媳妇比自己小5岁,长得又漂亮,嫁给自己真是太亏了。对了……为什么要说太亏了?叶正信摇了摇头。
叶正信的媳妇叫做沈大花,是寒土山南边沈家庄的,绕山而行也要走几个多时辰的路,因为路途不近,所以两个人也很少回去!而沈大花回娘家,一年也没有几次。
十年前沈大花的家境有段时间很是不好,下面弟弟妹妹好几个,一个个嗷嗷待哺。
叶正信的父亲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一些家产。叶老太太就托人用两袋小麦作为彩礼,将比起叶正信小着五岁的沈大花娶进门。
那年沈大花刚满18岁,也可以说叶老太太用两袋小麦买了个儿媳妇也不为过!而沈大花却是卖掉了自己,给弟弟妹妹换来了两袋小麦的口粮。
出嫁之前,沈大花只知道这个男人叫做叶正信,比自己大五岁,其他的一概不知!或许大她二十岁她也会嫁过去吧,有了这两袋小麦,弟弟妹妹就有饭吃,就能挨过这段艰苦岁月,等他们长大了!也好代替自己孝顺爹娘,她就这样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给卖掉了。
卖儿,卖女,卖自己,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若非迫不得已又有谁家舍得!沈大花认为,为了弟弟妹妹她这么做很是值得,谁叫自己身为他们的大姐呢。
幸运的是叶正信长得还不错,对自己也是恩爱有加。
总算是,云有遮天日,风有破云时,前有泥泞不行路,过得坎坷见花开。
饭桌上叶正信面带慈爱的看着自己的四个孩子:“快吃,吃的快才能长得快,刚子你都十岁了;你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了,你要学会照顾弟弟和妹妹知道吗?”大娃名叫小刚,是叶正信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家中长孙,小小年纪小帅哥的形象便早早地呈现出来:一副卧蚕般的眉毛,加上刚毅的脸庞,显得霸气微露,面带稚嫩的脸庞恰恰让人喜欢。
“嗯。”小刚一边吃饭一边痛快地回答道。
老太太对这个大娃儿也是倍加关心:“她才多大的孩子,正是玩耍的年龄,你要是真的心疼他,明年开春就让刚子去私塾读书吧,这才是个正理儿啊。”那个年头能够读书的都是家庭条件不错的人家。
叶老太快六十岁的人了,能想到这一步也是难能可贵,或许受到祖辈上出过读书人的影响吧。
“我也会照顾弟弟,奶,明年我也去读书行吗?听邻居家小樱说,她哥哥读了几年书,现在都在城里当官了。”叶正信九岁的女儿小倩,急忙插话说道。娘已经教她学会了好多字,她也想去私塾见识一下。
可话一说出,就看到奶奶面带不悦。
“男娃读了书才会有出息,你个丫头读书有啥用!”一家人都安静了下来没人说话。
其实叶老太今天没有骂人就算不错了,或许今天儿媳做的南瓜汤比较符合老太太的胃口吧,要在平时早就把“赔钱货”这三个字说了出来。
小倩只好默默地低头吃饭再不言语,唯独小嘴儿撅着,似乎表示在抗议的样子。
沈大花只顾低头吃着自己碗里的饭,也不敢说话,她知道婆婆面前少说话不挨骂的道理。
叶正信两口子生有四个孩子,大儿子小刚今年十岁,二女儿小倩九岁,老三老四是双胞胎,今年同为六岁。
最小的儿子圆圆,两只眼睛乌溜溜转了一圈,小声说道:“我也去读书。”
“我也去,我也去……嗯……读书有糖吃吗?”平平跟着大喊。见到跟自己一样大的弟弟要去读书,平平也跟在后面表现出了想要读书的热情,不过脑袋瓜儿转了一个大弯,居然想起了甜甜的糖块,自己已经好多天没吃过。
平平和圆圆是双胞胎,两个小娃都六岁,平平比圆圆早出生几分钟,也就赚了一个哥哥的名号。
现在是1942年,医疗技术非常落后,双胞胎死亡率也是极高,往往一尸三命,两个孩子能够顺利地生产下来,也是上辈子积德。
可是先出生的平平,却有点先天不足,思维总是与常人不同,身体有些瘦弱,还经常多病多灾的。
“啪啪啪!”叶老太太用筷子在桌子上敲了几下,用一种和善的口吻说道:“好好好,过几年呐,你们长大一些也去私塾读书,乖……先吃饭吧。”对待孙子和孙女的态度很明显,完全不同。
现在快要八月份,早上的阳光已经带着干燥灼热的气息洒落大地。
叶正信两口子带着女儿小倩一大早来到庄稼地里,这时候农忙的百姓已经来到不少,大家都在忙碌着挑水浇地加除草,虽然天气炎热,却挡不住人们对粮食的渴望。
山上流下的泉水比起昨日看似又小了一些,积攒在下方一个只有几百平方米的水潭里。下游由水潭而衍生的几条小河基本已经干枯,只有一些较深的地段,还有水湾儿的存在。
要知道,以前山上的泉水就像一个小瀑布,雨季到来之后,泉水穿越蜿蜒陡峭且光滑的峭壁突石,经过几百米四溅而下,那个景象也是格外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