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书友吧 1评论

第1章 少年说书人

青石镇,十字街头,临东南街口有一家小面馆,招牌写的是“张记面馆”。

店面不大,总共才五张方桌。

此时早已过了饭点,店内却还是座无虚席,临街的两边窗户上也趴满了小屁孩。

带着一丝凉意的秋风穿街而过,拨弄着还未消散的游荡在面馆中的肉味、蒜味,也夹杂着一股茶香。

“咳咳,书接上回,那师徒四人路经万寿山,做客五庄观,孙猴子偷打人参果,被小童子清风骂了两句,气不过,把那神树上的果儿全敲了不说,连树也给打倒了……”

说话的少年站在柜台不远处一长桌边。

看上去约莫十二、三岁,毛寸头,右手拿着一把折扇。

添茶的小二靠边倚坐,掌柜一手撑着头,一手摸着算盘,也在柜台里听得入神。

“那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还要三千年方得成熟……”

窗边一个红衣小辫的娃娃轻声的说道,手里还比划着手势。

“噔!”

冷不丁头上挨了一粟子。“别做声,话多!”

旁边一稍大的少年一脸烦躁的低声骂道。

又引来大人们的眼神威吓。

“离开了万寿山,师徒四人继续上路,话说这一天,来到一座山前,那唐僧感觉有点饿,就让那孙猴子去找点吃的,只见孙猴子噌的一声上了筋斗云,搭眼一望。”

少年说着,反手在额着一搭,学着猴子的模样,四处一扫。

又引来窗边孩子们的一番模仿,相当整齐划一。

高凳上少年微眯着眼,讲得摇头晃脑。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几声惊呼声。

轻风拂过,一片祥和。

少年名叫孙仲,穿越过来已经三年多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过了懵懂期,早已适应了异世的生活。

每每回忆起前世朝九晚九的打工人“履历”,如今靠着嘴皮子混日子已算是人生巅峰。

经历了惊喜、好奇、失落等几个阶段,货真价实的“老成”少年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

以已近而立之年的阅历适应一个孩童的身体,不费什么功夫。

这一世身世简单明了,原本只是一个被老乞丐收养的小乞丐。

老乞丐是外乡来的一个“破落户”,具体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也没有人清楚。

老人只身一人,就宿在镇东头的破庙里,人畜无害,靠纯朴的乡民接济混生活。

遇上无名无姓被人遗弃在破庙的孩子,也随了老头成了小乞丐,顺便也就随了姓。

有了姓,还得有名,指着庙墙上的旧字迹,就得了孙仲这么个名。

平日里随着乡邻的称呼,孙仲也叫老乞丐一声老孙头,老乞丐也不计较。

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个人日常穿梭在青石镇的大街小巷。虽说清苦一点,孙仲也算被拉扯大。

刚接受这身份与记忆时,满脑子都是各种落魄画面,鲜有快乐和谐的场景。

原本以为就这样了,没想到半年不到,孙仲的身份从一个小乞丐变成了面馆的学徒。

那年秋天的时候,面馆张掌柜背后生了一大疮,又痛又痒,快肿成一个罗锅。

大夫束手无策,眼见张掌柜时日不多的样子,讨酒的老孙头半醉半醒的送上一贴狗皮膏药。

张掌柜命捡了回来,换着把孙仲送进了面馆。

老孙头却在那年一个雪夜离开人世,结束了自己凄凉的一生。

那天下了鹅毛大雪,掌柜念叨着老孙头孤寒,打发孙仲给破庙里的老孙头送去一壶热酒。

醉眼朦胧的老孙头哼着小曲,递给了孙仲一个系着红绳的小玉葫芦,巴掌大小,玲珑剔透。

经历过诸多人生波折的小孙仲惊喜万分的捧着,老头却叹息了几声,只说留给他做个念想,没说更多。

第二天有路过的乡邻来面馆报信,说庙里的老乞丐没了生气,张掌柜念着救命之恩,帮着孙仲把老孙头下葬了。

并不复杂的一段过往,夹杂着孙仲难与人诉的搜索,许多个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的幻想。

无数个日夜里,叨念着他人听不懂的“系统”“恩批西”,终究隐没在睡梦里。

面馆的学徒生涯,说白了仅是给口饭吃,小小年纪,跑个堂都勉强,张掌柜也不难为孙仲,平日里多有时间任其打发。

终日里搬弄着老孙头留下的玉葫芦,也终是没有生出个“药老”、“纳灵”之类。

末了,到是给孙仲琢磨了个说书的活来。

说是灵光一现,也不为过。

那日,孙仲摆弄玉葫芦时,瞥见一群孩童在嬉戏打闹。

“看我这‘金光法剑’,尔等受死吧!”

“哼,我这‘乾坤法轮’可反弹万千法术,尔乃具是无用功矣!”

看着这与前世看着动画片学着奥特曼发射光波似的样子,孙仲心生不免感慨。

这些口头“招式”来源于大人的睡前故事,多半也是这个世界里的神话传说。

说是传说,自是孙仲现在还没看到有什么天上飞的仙人,发着金光的飞剑。

但凡大人们哄小孩,都会用上讲故事这个手段。

青石镇巴掌块大小,用孙仲前世的话说就是一出租车起步价。

这个世界外面是什么样子,孙仲不得而知,只是这儿时的乐趣俱是一般无二。

看着那群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再看看葫芦。

就那么一灵光,想到西游记中的经典桥段。

银角大王拿着葫芦对孙悟空喊“你敢答应吗?”

“呵!”孙仲不免自嘲一声。

前世儿时的自己若是有这样的葫芦,不知道要引来多少小伙伴的嫉妒。

占了鹊巢的孙仲已是孩童之身,少去了很多乐趣,这种感觉就好像要讲一个自以为老梗的笑话,为了让人听懂还得把典故讲一遍的,有点心酸的尴尬。

对于见过“世面”的孙仲看来,这里的孩子童年没什么兴趣。

生活的乐趣就在于分享的快乐。

要是把前世的故事也讲给人们该有多好,不至于如此寂寞。

为什么不能讲呢?便是这突发的奇想,造就了孙仲一时“英名”。

生前的老孙头似是腹有诗书,时常就着醉意,敲着竹杆,哼唱小曲花词,时不时引来行人驻足。

或是因为老孙头珠玉在前,孙仲会讲故事竟没多少人意外,俨然一个小孙头。

先是在孩童间流传,俱是闻所未闻,间或勾起几个大人们的好奇,打听之下也凑摸着来听,慢慢演变成了面馆的“专场”。

反正一切都是新的,也任由孙仲自由发挥,稍加琢磨,还是类似评书风格最适合,还得感谢前世自己的那冷门的癖好。

生意好了,张掌柜也看得明白,许多主顾是就着吃面来听讲故事的。

又听了小孙仲卖茶水的建议,更是天天客满,也多出一份收入。

不仅不需要孙仲跑堂,还多雇了一个专门添茶的伙计。

言归正传,今日孙仲讲完三打白骨精,唐僧气走孙悟空。

喝口水,又讲到黑松林又被捉,猪八戒便去花果山请那美猴王。

台下人听得又气又急,茶水添过几番。

这里孙仲说到那猪八戒被小猴精绑进水帘洞,见到猴王,正要开言。

那里底下已有人喊:“大师兄,师父又被妖怪抓走了!”

满堂大笑。

听众很配合,孙仲很满意。

越是有互动,就越能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孙仲也是下过功夫的。

故事有很多,什么隋唐演义,水泊梁山不行,人物太多,还是西游记之类神怪的比较适合。

记不太清的就随自己改编,生几个皆大欢喜的段子。

如讲到莲花洞银角大王时,孙仲举起自己的小葫芦喊道:“行者孙!”座上便有人应答:“你爷爷在这呢!”孙仲故做诧异,看看葫芦再喊:“者行孙”,下面又有人应:“爷爷在这!”接着满堂大笑。

尤其是小孩童,见着揣小葫芦的孙仲,都爱称一声“大师兄”。

孙仲也乐意收这一群“猪八戒”,偶尔也会在心中稍稍自责一下自己的幼稚。

此时便应着景,折扇朝前一指,大喊一声:“哪里来的猪头?”

与往常不同的是。

脑海里突然传来一声冷哼,“呵,从未见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版权:起点中文网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