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
最新章节
书友吧第1章 被岁月淹没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同一个时段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抗美援朝,另一件是进军西藏。
客观地说,轰动全球的抗美援朝,完全遮挡了低调进军西藏的历史光芒。在以后无数个日子里,当人们津津乐道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越鸭绿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几乎忘了进军西藏这件大事。第18军进军高原,和平解放西藏,在岁月长河的万千大事记中,因为那片神秘而敏感的土地,而使得这一历史事件低调而平静,沉默得几乎被人遗忘。
2001年,一批进藏老兵的儿女,为了寻觅父母当年的足迹,背起行囊,计划徒步从甘孜出发,向雪域高原迈进。当他们满怀万丈豪情“出征”后,方感自己的行动有些冒失:没走出一百公里,就因无法迅速适应高原缺氧而导致一系列问题,一位同志差点命丧一座海拔4000米左右的雪山上。小分队不得不放弃徒步计划,改坐汽车。后来,一位老兵的儿子回到北京,埋头书斋,翻阅大量的历史书刊,查询古往今来关于人类行军的资料,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人类有记录以来,进军西藏和红军长征是世界上最寂寞、最艰苦的两次大行军,这两次行军创造了伟大史诗般的奇迹。
就这个问题,我请教过军事科学院资深军史研究员,在藏工作三十一年的王贵先生。他说:“单纯从其艰苦卓绝的层面上讲,进军西藏不亚于红军长征。”
然而,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无论是抗美援朝还是红军长征,中国人几乎妇孺皆知;而进军西藏呢,除了那些有过亲身经历的第18军老战士们,许多老革命对这段历史都不解内情,更别说普通大众了。
十多年前仲春的一个下午,在北京西三环八一湖畔,我遇到一位年过八旬的垂钓老人,他是一位参加过淮海战役后进军大西南转而进藏的老战士。说起当年进藏情形,老人感慨万千。他风趣地对我说:“我们这些老家伙(老西藏),真有些‘生不逢时’,现在能有多少后生知道我们那段历史?”几米外的树荫下一个老太太正在看报。他说她是他的老伴,是当年和他一起进藏的女兵。
无法想象,当年那些娇小的女孩子是如何熬过漫长的生死路的,是什么力量让她们义无反顾?她们日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她们现在在哪里?
为此,我踏上了寻找进藏女兵的漫漫长路。尘封的历史慢慢被打开,渐露出它本来的模样。
1950年至1951年,在第18军进军西藏的队伍中有一千一百多名女兵。当年,她们大多是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有的甚至更小。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在异常恶劣的高原气候下,在没有路的横断山脉里,她们负重行军,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需要比男人更坚强的意志品质。
结束进藏任务后,她们大多回到内地,过着低调而平静的生活,但在她们心中却盛开着永不凋零的雪莲花——纯净、美丽、与世无争。
从2006年初春至2008年的深冬,我奔走在北京、成都、重庆、济南、南京、上海、西安等地,寻访或回访了近两百名当年的进藏女兵。她们沧桑的面容,蹒跚的步履,淡然的眼神,轻轻的讲述声,一直萦绕我心。
我脑海里一直有几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为什么这段珍贵的历史鲜为人知?为什么在无路的雪域高原艰难行军,挑战人类生存极限没有列入相关课题去研究?那些老兵们因长年在恶劣条件下工作落下了多种疾病,但面对采访时为什么总是轻松若无?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她们?那些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在世界屋脊开凿出川藏公路的功臣们,面对名利诱惑为什么能淡然处之?
十多年来,我采访过的老人,如今有的已经离开人世,有的听力视力记忆力已经严重下降,只有少部分老人保持着清晰的思维。这使我有了一种重新修订此书的紧迫感,为她们,也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