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会员
产品内分工、贸易利益分配与中国对外贸易失衡
张纪 著
更新时间:2020-07-31 09:59:16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最新章节:
【正版无广】后记
本书在理论方面,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内的企业行为微观视角、国际价值链运营中观视角、全球经济平衡宏观视角的结合,解析企业利润分成、全球生产网络利得分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之间的互动机理,为全面、深入地评估贸易真实利益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方面,从产品内分工——这一当前世界贸易现实背景入手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失衡,剖析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机制,构建贸易真实利益测度体系,客观、科学地评估中国贸易真实利益状况,为我国化解贸易争端、优化外贸环境提供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 【正版无广】后记 更新时间:2020-07-31 09:59:16
- 参考文献
- 15.4 小结
- 15.3.3 培育企业市场势力,掌握价值链主导权
- 15.3.2 促进企业能力升级,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 15.3.1 培育大型跨国公司,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 15.3 微观企业发展
- 15.2.3 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 15.2.2 改善产业区域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 15.2.1 促进产业战略提升,实现价值链的升级
- 15.2 中观战略提升
- 15.1.2 金融支持
- 15.1.1 贸易政策
- 15.1 宏观政策指导
- 第15章 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
- 14.5 小结
- 14.4.2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 14.4.1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 14.4 共建“一带一路”,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 14.3.2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 14.3.1 控制外商投资规模
- 14.3 控制外商投资规模,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 14.2.3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 14.2.2 适当扩大进口规模
- 14.2.1 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
- 14.2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 14.1.2 拉动国内消费
- 14.1.1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 14.1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动国内消费
- 第14章 解决我国贸易失衡的对策措施
- 13.4 小结
- 13.3.2 探寻贸易平衡演进规律和动态贸易利益发展趋势
- 13.3.1 促进中国贸易利得提升的方法
- 13.3 失衡背景下的中国贸易利益策略
- 13.2.4 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
- 13.2.3 中国对外出口需求依赖增加
- 13.2.2 双边贸易失衡依然严重
- 13.2.1 贸易顺差增速下降
- 13.2 中国贸易失衡发展趋势
- 13.1 商品与资本流动逆循环与中国贸易失衡
- 第13章 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的发展趋势
- 12.4 小结
- 12.3.6 我国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惯性影响
- 12.3.5 消费需求不足与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并存
- 12.3.4 我国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选择
- 12.3.3 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和服务贸易的弱出口属性
- 12.3.2 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华出口管制
- 12.3.1 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
- 12.3 中国贸易失衡形成原因分析
- 12.2.4 贸易地理方向
- 12.2.3 贸易产品
- 12.2.2 贸易方式
- 12.2.1 进出口结构
- 12.2 中国贸易失衡现状
- 12.1.2 1978—2016年中国贸易运行的基本特征
- 12.1.1 中国贸易失衡的文献综述
- 12.1 中国贸易失衡背景分析
- 第12章 中国对外贸易失衡发展现状
- 11.6 小结
- 11.5.3 结果分析
- 11.5.2 数据来源
- 11.5.1 模型设定
- 11.5 中国制造业位置影响因素分析
- 11.4.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具体数据分析
- 11.4.1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测算
- 11.4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析
- 11.3.3 按照研发密度细分的制造业行业上游度分布
- 11.3.2 中国制造业行业上游度具体数据分析
- 11.3.1 全球价值链上游度的测算
- 11.3 中国制造业行业上游度分析
- 11.2.3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长度分解
- 11.2.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具体数据分析
- 11.2.1 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的测算
- 11.2 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分析
- 11.1.5 全球价值链上游度演进机制
- 11.1.4 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 11.1.3 全球价值链长度测算机制
- 11.1.2 全球价值链地位理论
- 11.1.1 全球价值链理论
- 11.1 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梳理
- 第11章 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 10.3 小结
- 10.2.4 模型计量结果与分析
- 10.2.3 面板模型检验与筛选
- 10.2.2 计量模型设定与解释
- 10.2.1 样本数据与变量设置
- 10.2 产品内分工技术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
- 10.1 问题的提出
- 第10章 产品内分工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 9.4 小结
- 9.3.4 主要研究结论
- 9.3.3 结果分析
- 9.3.2 样本数据与变量设置
- 9.3.1 模型设定
- 9.3 实证研究
- 9.2 理论研究框架
- 9.1 产品内分工对制造业劳动力收益的影响文献综述
- 第9章 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的影响
- 8.3 小结
- 8.2.4 模型计量结果与分析
- 8.2.3 面板模型检验与筛选
- 8.2.2 计量模型设定与解释
- 8.2.1 样本数据与变量设置
- 8.2 产品内分工产业收益实证分析
- 8.1.2 产品内分工下参与国收益的分配
- 8.1.1 产品内分工对参与国福利的影响
- 8.1 产品内分工收益分配的相关文献梳理
- 第8章 产品内分工对我国产业收益的影响
- 7.4 小结
- 7.3.3 按行业分类的出口增加值分解
- 7.3.2 按来源地分类的出口增加值分解
- 7.3.1 出口总额中的增加值分解
- 7.3 增加值贸易下我国贸易利益再分解
- 7.2.2 增加值贸易衡量的双边贸易差额
- 7.2.1 增加值贸易下我国出口贸易额
- 7.2 增加值贸易下我国对外贸易利益
- 7.1.4 数据说明
- 7.1.3 增加值贸易框架
- 7.1.2 估计方法
- 7.1.1 TiVA模型的设定
- 7.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第7章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我国贸易利益评估
- 6.5 小结
- 6.4.5 比较优势与竞争力
- 6.4.4 贸易与环境
- 6.4.3 贸易与就业
- 6.4.2 宏观经济环境冲击的影响
- 6.4.1 全球失衡和贸易政策
- 6.4 增加值贸易的应用前景及政策含义
- 6.3.3 UIBE GVC指标体系形成
- 6.3.2 国际官方机构数据库编制
- 6.3.1 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建立
- 6.3 产品内分工贸易利益核算下数据库建立
- 6.2.5 增加值贸易测算的优越性
- 6.2.4 增加值贸易测算研究概述
- 6.2.3 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总贸易核算法
- 6.2.2 KWW、WWP、KPWW测算方法
- 6.2.1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
- 6.2 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
- 6.1 产品内贸易的测度
- 第6章 国际贸易利益测算的新发展
- 5.6 本章数学附录
- 5.5 小结
- 5.4.2 动态(长期)均衡
- 5.4.1 静态(短期)均衡
- 5.4 产品内分工状态
- 5.3 产品内分工前的状态
- 5.2.2 需求与生产
- 5.2.1 假设条件
- 5.2 建立模型
- 5.1.3 产品内贸易利益分配
- 5.1.2 产品内分工价值链的利益来源
- 5.1.1 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布
- 5.1 产品内贸易利益相关文献梳理
- 第5章 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机制
- 4.4 小结
- 4.3.4 模型计量结果与分析
- 4.3.3 面板模型检验与筛选
- 4.3.2 计量模型设定与解释
- 4.3.1 样本数据与变量设置
- 4.3 产品内分工要素禀赋动因的实证检验
- 4.2.2 赫克歇尔—俄林扩展模型下的产品内分工
- 4.2.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下的产业间分工
- 4.2 产品内分工要素禀赋动因的理论分析
- 4.1 产品内分工动因研究文献梳理
- 第4章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产品内分工动因研究
- 3.4 小结
- 3.3.2 金融失衡的可持续性及调整
- 3.3.1 全球资金、货物流双循环支撑美国贸易逆差
- 3.3 贸易失衡推动金融失衡的机制
- 3.2.2 中国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变化情况
- 3.2.1 世界资金流循环机理
- 3.2 世界资金流的循环机制
- 3.1.2 中国经常账户贸易顺差来源分析
- 3.1.1 产品内分工推动货物贸易的循环
- 3.1 世界贸易流的循环机制
- 第3章 世界贸易失衡形成机理
- 2.4 小结
- 2.3.2 中国的贸易失衡
- 2.3.1 美国的贸易失衡
- 2.3 产品内分工时代的美、中贸易失衡
- 2.2.2 日本的贸易失衡
- 2.2.1 德国的贸易失衡
- 2.2 产业内分工时代的德、日贸易失衡
- 2.1 产业间分工时代的英国贸易失衡
- 第2章 当前国际贸易的时代背景
- 1.4.2 研究视角创新
- 1.4.1 理论模型创新
- 1.4 创新之处
- 1.3.3 计量研究
- 1.3.2 调查研究
- 1.3.1 比较研究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2.3 对策措施
- 1.2.2 实证分析
- 1.2.1 理论探索
- 1.2 主要内容与结构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章 绪论
- 前言
- 序
- 出版说明
- 献言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版权页
- 封面
- 封面
- 版权页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献言
- 出版说明
- 序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主要内容与结构
- 1.2.1 理论探索
- 1.2.2 实证分析
- 1.2.3 对策措施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3.1 比较研究
- 1.3.2 调查研究
- 1.3.3 计量研究
- 1.4 创新之处
- 1.4.1 理论模型创新
- 1.4.2 研究视角创新
- 第2章 当前国际贸易的时代背景
- 2.1 产业间分工时代的英国贸易失衡
- 2.2 产业内分工时代的德、日贸易失衡
- 2.2.1 德国的贸易失衡
- 2.2.2 日本的贸易失衡
- 2.3 产品内分工时代的美、中贸易失衡
- 2.3.1 美国的贸易失衡
- 2.3.2 中国的贸易失衡
- 2.4 小结
- 第3章 世界贸易失衡形成机理
- 3.1 世界贸易流的循环机制
- 3.1.1 产品内分工推动货物贸易的循环
- 3.1.2 中国经常账户贸易顺差来源分析
- 3.2 世界资金流的循环机制
- 3.2.1 世界资金流循环机理
- 3.2.2 中国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变化情况
- 3.3 贸易失衡推动金融失衡的机制
- 3.3.1 全球资金、货物流双循环支撑美国贸易逆差
- 3.3.2 金融失衡的可持续性及调整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产品内分工动因研究
- 4.1 产品内分工动因研究文献梳理
- 4.2 产品内分工要素禀赋动因的理论分析
- 4.2.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下的产业间分工
- 4.2.2 赫克歇尔—俄林扩展模型下的产品内分工
- 4.3 产品内分工要素禀赋动因的实证检验
- 4.3.1 样本数据与变量设置
- 4.3.2 计量模型设定与解释
- 4.3.3 面板模型检验与筛选
- 4.3.4 模型计量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机制
- 5.1 产品内贸易利益相关文献梳理
- 5.1.1 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布
- 5.1.2 产品内分工价值链的利益来源
- 5.1.3 产品内贸易利益分配
- 5.2 建立模型
- 5.2.1 假设条件
- 5.2.2 需求与生产
- 5.3 产品内分工前的状态
- 5.4 产品内分工状态
- 5.4.1 静态(短期)均衡
- 5.4.2 动态(长期)均衡
- 5.5 小结
- 5.6 本章数学附录
- 第6章 国际贸易利益测算的新发展
- 6.1 产品内贸易的测度
- 6.2 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
- 6.2.1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
- 6.2.2 KWW、WWP、KPWW测算方法
- 6.2.3 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总贸易核算法
- 6.2.4 增加值贸易测算研究概述
- 6.2.5 增加值贸易测算的优越性
- 6.3 产品内分工贸易利益核算下数据库建立
- 6.3.1 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建立
- 6.3.2 国际官方机构数据库编制
- 6.3.3 UIBE GVC指标体系形成
- 6.4 增加值贸易的应用前景及政策含义
- 6.4.1 全球失衡和贸易政策
- 6.4.2 宏观经济环境冲击的影响
- 6.4.3 贸易与就业
- 6.4.4 贸易与环境
- 6.4.5 比较优势与竞争力
- 6.5 小结
- 第7章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我国贸易利益评估
- 7.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7.1.1 TiVA模型的设定
- 7.1.2 估计方法
- 7.1.3 增加值贸易框架
- 7.1.4 数据说明
- 7.2 增加值贸易下我国对外贸易利益
- 7.2.1 增加值贸易下我国出口贸易额
- 7.2.2 增加值贸易衡量的双边贸易差额
- 7.3 增加值贸易下我国贸易利益再分解
- 7.3.1 出口总额中的增加值分解
- 7.3.2 按来源地分类的出口增加值分解
- 7.3.3 按行业分类的出口增加值分解
- 7.4 小结
- 第8章 产品内分工对我国产业收益的影响
- 8.1 产品内分工收益分配的相关文献梳理
- 8.1.1 产品内分工对参与国福利的影响
- 8.1.2 产品内分工下参与国收益的分配
- 8.2 产品内分工产业收益实证分析
- 8.2.1 样本数据与变量设置
- 8.2.2 计量模型设定与解释
- 8.2.3 面板模型检验与筛选
- 8.2.4 模型计量结果与分析
- 8.3 小结
- 第9章 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的影响
- 9.1 产品内分工对制造业劳动力收益的影响文献综述
- 9.2 理论研究框架
- 9.3 实证研究
- 9.3.1 模型设定
- 9.3.2 样本数据与变量设置
- 9.3.3 结果分析
- 9.3.4 主要研究结论
- 9.4 小结
- 第10章 产品内分工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 10.1 问题的提出
- 10.2 产品内分工技术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
- 10.2.1 样本数据与变量设置
- 10.2.2 计量模型设定与解释
- 10.2.3 面板模型检验与筛选
- 10.2.4 模型计量结果与分析
- 10.3 小结
- 第11章 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 11.1 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梳理
- 11.1.1 全球价值链理论
- 11.1.2 全球价值链地位理论
- 11.1.3 全球价值链长度测算机制
- 11.1.4 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 11.1.5 全球价值链上游度演进机制
- 11.2 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分析
- 11.2.1 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的测算
- 11.2.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具体数据分析
- 11.2.3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长度分解
- 11.3 中国制造业行业上游度分析
- 11.3.1 全球价值链上游度的测算
- 11.3.2 中国制造业行业上游度具体数据分析
- 11.3.3 按照研发密度细分的制造业行业上游度分布
- 11.4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析
- 11.4.1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测算
- 11.4.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具体数据分析
- 11.5 中国制造业位置影响因素分析
- 11.5.1 模型设定
- 11.5.2 数据来源
- 11.5.3 结果分析
- 11.6 小结
- 第12章 中国对外贸易失衡发展现状
- 12.1 中国贸易失衡背景分析
- 12.1.1 中国贸易失衡的文献综述
- 12.1.2 1978—2016年中国贸易运行的基本特征
- 12.2 中国贸易失衡现状
- 12.2.1 进出口结构
- 12.2.2 贸易方式
- 12.2.3 贸易产品
- 12.2.4 贸易地理方向
- 12.3 中国贸易失衡形成原因分析
- 12.3.1 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
- 12.3.2 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华出口管制
- 12.3.3 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和服务贸易的弱出口属性
- 12.3.4 我国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选择
- 12.3.5 消费需求不足与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并存
- 12.3.6 我国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惯性影响
- 12.4 小结
- 第13章 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的发展趋势
- 13.1 商品与资本流动逆循环与中国贸易失衡
- 13.2 中国贸易失衡发展趋势
- 13.2.1 贸易顺差增速下降
- 13.2.2 双边贸易失衡依然严重
- 13.2.3 中国对外出口需求依赖增加
- 13.2.4 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
- 13.3 失衡背景下的中国贸易利益策略
- 13.3.1 促进中国贸易利得提升的方法
- 13.3.2 探寻贸易平衡演进规律和动态贸易利益发展趋势
- 13.4 小结
- 第14章 解决我国贸易失衡的对策措施
- 14.1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动国内消费
- 14.1.1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 14.1.2 拉动国内消费
- 14.2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 14.2.1 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
- 14.2.2 适当扩大进口规模
- 14.2.3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 14.3 控制外商投资规模,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 14.3.1 控制外商投资规模
- 14.3.2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 14.4 共建“一带一路”,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 14.4.1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 14.4.2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 14.5 小结
- 第15章 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
- 15.1 宏观政策指导
- 15.1.1 贸易政策
- 15.1.2 金融支持
- 15.2 中观战略提升
- 15.2.1 促进产业战略提升,实现价值链的升级
- 15.2.2 改善产业区域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 15.2.3 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 15.3 微观企业发展
- 15.3.1 培育大型跨国公司,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 15.3.2 促进企业能力升级,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 15.3.3 培育企业市场势力,掌握价值链主导权
- 1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正版无广】后记 更新时间:2020-07-31 09: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