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会员
蓬莱阁哲学典藏
最新章节:
【正版无广】本书参考书
本丛书简选了二十世纪初期国内哲学思想领域的九部名著:《大同书》《魏晋风度及其他》《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国哲学史大纲》《魏晋玄学论稿》《中国思想小史》《道教史》《中国佛教史》《中国基督教史纲》,不仅有对儒、释、道、基督等宗教思想的系统分析,也有对中国哲学史的体系构建。这些著作大都能将传统治思想史之路径与现代哲学史学科的方法相融合,重新梳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史,并获得颇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可以说其中大部分为现代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先行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学术价值。
- 【正版无广】本书参考书 更新时间:2020-05-15 18:42:06
- |第廿二章|结论
- 五 社会
- 四 医药
- 三 教育
- 二 文字
- 一 布道
- |第廿一章|基督教的事工
- |第廿章|非基同盟与本色运动
- |第十九章|基督教与国民革命
- |第十八章|庚子后基督教的新趋势
- |第十七章|庚子的教难
- 八 其他教会
- 七 内地会系
- 六 监理宗
- 五 长老宗
- 四 浸礼宗
- 三 圣公宗
- 二 信义宗
- 一 公理宗
- |第十六章|道光以后更正教各宗派的活动
- |第十五章|道光以后天主教的复兴
- |第十四章|太平天国与基督教
- |第十三章|更正教输入中国的预备时期
- |第十二章|礼仪问题的争端与其影响
- |第十一章|第二次教难前后
- |第十章|天主教在文化上的贡献
- |第九章|南京教难的始末
- |第八章|利玛窦与其他教士
- |第七章|明代基督教的输入
- 三 元朝基督教的灭亡
- 二 元代的天主教
- 一 元代的景教
- |第六章|元代基督教的传布
- 五 景教的灭亡
- 四 景教的传教方法
- 三 景教的盛况
- 二 景教教义与基督教
- 一 景教碑的发现
- |第五章|基督教在唐朝的传布
- |第四章|基督教始入中国的传疑
- |第三章|基督教教义与中国
- |第二章|中国的宗教背景
- |第一章|导言
- 序
- 教会史学家王治心与他的《中国基督教史纲》
- 出版说明
- 中国基督教史纲
- 《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文六种合刻序
- 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
- 佛教心理学浅测
- 《大乘起信论考证》序
- 附录
- 见于《高僧传》中之支那著述
-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 《那先比丘经》书
- 读《修行道地经》
- 四《毗婆沙》研究复活之希望
- 三《大毗婆沙》之传译
- 二《大毗婆沙》内容略说
- 一《大毗婆沙》之结集
- 说《大毗婆沙》
- 三、说《发智》
- 二、说《六足》
- 一、说名称及传译渊源
- 说《六足》、《发智》
- 四、《阿含》研究之必要及其方法
- 三、《阿含》传译源流
- 二、《阿含》在彼土之传授
- 一、《阿含》与五百结集
- 说《四阿含》
-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
- 七
- 六
- 五
- 四
- 三
- 二
- 附录 佛教典籍谱录考
- 一
- 佛典之翻译
- 六、翻译文学之影响于一般文学
- 五、译学进步之影
- 四、翻译文体之讨论
- 三、翻译所据原本及译场组织
- 二、佛典翻译界之代表人物
- 一、佛教输入以前之古代翻译文学
- 翻译文学与佛典
-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
- 中国印度之交通
- 又佛教与西域
- 佛教与西域
- 附录 说无我
-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 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
- 印度佛教概观
- 附录三 《牟子理惑论》辨伪
- 附录二 《四十二章经》辨伪
- 附录一 汉明求法说辨伪
- 佛教之初输入
- 附录 佛教大事表
- 五
- 四
- 三
- 二
- 一
-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 《佛学研究十八篇》导读
- 出版说明
- 佛学研究十八篇
- (八)密宗
- (七)三论宗
- (六)法相宗
- (五)净土宗
- (四)天台宗
- (三)华严宗
- (二)禅宗
- (一)律宗
- |第十八章|近世各宗
- (七)敦煌石室唐人写经之发见
- (六)民国以来佛教之曙光
- (五)嘉道以后佛教之衰颓
- (四)清初诸帝之信佛
- (三)清代对于佛教之保护及限制
- (二)清代之喇嘛教
- (一)概说
- |第十七章|近世之佛教
- (五)诸宗融合之倾向
- (四)禅宗
- (三)元以后之喇嘛教
- (二)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与律宗之再兴
- (一)概说
- |第十六章|宋以后之佛教
- |第十五章|华天之再兴唐武周世之破佛
- (五)密教
- (四)禅宗
- (三)律宗
- (二)法相宗及华严宗
- (一)念佛宗
- |第十四章|唐之诸宗
- |第十三章|会昌以前之佛教概说
- |第十二章|造像与石经
- |第十一章|嘉祥之三论宗
- |第十章|天台宗之起源及其开创
- |第九章|极乐往生与兜率往生
- |第八章|禅之由来
- |第七章|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二)
- |第六章|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一)
- |第五章|佛教之弘传与道教
- |第四章|南地佛教之中心
- |第三章|四大翻译
- |第二章|佛经传译之初期
- |第一章|佛教东传之期
- 凡例
- 叙言
- 四、资料丰富,存阙存疑
- 三、语言畅达,不失曲致风趣
- 二、简要系统,不乏卓识
- 一、蒋维乔与境野哲
- 简要系统 不失风趣
- 出版说明
- 中国佛教史
- 附录 道家思想与道教
- 第七章 巫觋道与杂术
-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与追求
- 第五章 秦汉底道家
- 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别
- 第三章 老子以后底道家
- 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 第一章 道底意义
- 道教前史
- 四 正真教、反俗教、训世教
- 三 清静说、炼养说、服食说及经典科教说
- 二 方内道与方外道
- 一 上品道、中品道与下品道
- 绪说
- 弁言
- 《道教史》导读
- 出版说明
- 道教史
- 第二章 居处、舟车、饮食、衣服及其他之乐
- 第一章 治教以去苦求乐
- 癸部 去苦界至极乐
- 壬部 去类界爱众生
- 第十五章 四禁
- 第十四章 刑措
- 第十三章 学校
- 第十二章 奖仁
- 第十一章 奖智
- 第十章 竞美
- 第九章 公金行
- 第八章 地方自治
- 第七章 公辟
- 第六章 公通
- 第五章 各度政府政体
- 第四章 全地大同公政府政体
- 第三章 地方分治以度为界
- 第二章 全地通同
- 第一章 分地为百度
- 辛部 去乱界治太平
- 第十章 总论欲行农工商之大同则在明男女人权始
- 第九章 公商
- 第八章 公工
- 第七章 公农
- 第六章 独工与公工之比
- 第五章 独商与公商之比
- 第四章 独农与公农之比
- 第三章 商不行大同则人种生诈性而多余货以殄物
- 第二章 工不行大同则工党业主相争,将成国乱
- 第一章 农不行大同则不能均产而有饥民
- 庚部 去产界公生业
- 第十章 考终院
- 第九章 养老院
- 第八章 医疾院
- 第七章 恤贫院
- 第六章 大学院
- 第五章 中学院
- 第四章 小学院
- 第三章 育婴院
- 第二章 人本院
- 第一章 总论
- 己部 去家界为天民
- 第九章 男女听立交好之约,量定限期,不得为夫妇
- 第八章 女子升平独立之制
- 第七章 抑女有害于立国传种,宜解禁变法,升同男子,乃合公理而益人种
- 第六章 女为男私属,于是伸男抑女
- 第五章 原女子被屈之由,本于繁衍人类之不得已
- 第四章 论男女贵贱不在身体脑度
- 第三章 女子最有功于人道
- 第二章 论妇女之苦古今无救者
- 第一章 妇女之苦总论
- 戊部 去形界保独立
- 丁部 去种界同人类
- 丙部 去级界平民族
- 第四章 立公政府以统各国为大同之中
- 第三章 初设公议政府为大同之始
- 第二章 欲去国害必自弭兵破国界始
- 第一章 有国之害
- 乙部 去国界合大地
- 第六章 人所尊尚之苦
- 第五章 人情之苦
- 第四章 人治之苦
- 第三章 人道之苦
- 第二章 天灾之苦
- 第一章 人生之苦
- 绪言 人有不忍之心
- 甲部 入世界观众苦
- 《大同书》导读
- 出版说明
- 大同书
- 论新文字
- 关于新文字
- 中国语文的新生
- 汉字和拉丁化
- “大雪纷飞”
- 门外文谈
- 答曹聚仁先生信
-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
-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 “此生或彼生”
- 写在《坟》后面
- 再来一次
- 古书与白话
- 随感录五十七 现在的屠杀者
- 五、语文改革说
- “题未定”草
- 非有复译不可
- 再论重译
- 论重译
- 拿来主义
- 关于翻译(下)
- 关于翻译(上)
- 为翻译辩护
- 关于翻译
- 祝中俄文字之交
- 关于翻译的通信
- 风马牛
- 几条“顺”的翻译
-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 《思想·山水·人物》题记
- 咬文嚼字
- 不懂的音译
- 《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
- 《域外小说集》序言
- 摩罗诗力说
- 四、翻译文学论
- 杂谈小品文
- 文坛三户
- 什么是“讽刺”?
- “京派”和“海派”
-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 小品文的生机
- “京派”与“海派”
- 批评家的批评家
- 小品文的危机
- 又论“第三种人”
-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 论“第三种人”
-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 上海文艺之一瞥
-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 文艺的大众化
-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 文学的阶级性
- 太平歌诀
- 文艺与革命
- “醉眼”中的朦胧
-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 革命文学
- 革命时代的文学
- 论睁了眼看
- 娜拉走后怎样
-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 播布美术意见书
- 三、新文艺概观
-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 “题未定”草
- 从帮忙到扯淡
-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 隐士
- 《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
- 脸谱臆测
- 算账
- 论“旧形式的采用”
- 选本
- 《北平笺谱》序
- 二丑艺术
- 谈金圣叹
-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 流氓的变迁
- 《唐宋传奇集》序例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绛洞花主》小引
-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 汉文学史纲要
- 《小说旧闻钞》序言
- 《俟堂专文杂集》题记
- 《嵇康集》序
-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 《吕超墓志铭》跋
- 《会稽郡故书杂集》序
- 谢沈《后汉书》序
- 《古小说钩沉》序
- 二、文化史研究
-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点句的难
- 隔膜
- 儒术
-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 古书中寻活字汇
- 重三感旧
- 四库全书珍本
-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 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
- 老调子已经唱完
- 无声的中国
- 学界的三魂
- 这个与那个
- 十四年的“读经”
- 论“他妈的!”
- 灯下漫笔
- 春末闲谈
- 忽然想到
- 青年必读书
- 看镜有感
- “一是之学说”
- 所谓“国学”
- “以震其艰深”
- 估《学衡》
-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随感录三十六
- 随感录三十五
- 我之节烈观
- 文化偏至论
- 一、旧文明批判
- 《魏晋风度及其他》导读
- 出版说明
- 魏晋风度及其他
-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
- 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
- 贵无之学(下)
- 贵无之学(中)
- 贵无之学(上)
- 魏晋玄学与政治思想
- 魏晋文学与思想
- 魏晋思想的发展
- 附录
- 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 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
- 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
- 王弼圣人有情义释
- 王弼大衍义略释
- 魏晋玄学流别略论
- 言意之辨
- 读《人物志》
- 《魏晋玄学论稿》导读
- 出版说明
- 魏晋玄学论稿
- |第二十一章|新文化运动的成绩
- |第二十章|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时代
- |第十九章|政治思想与实际政治运动
- |第十八章|欧洲思想与昔日之中国
- |第十七章|思想的解放与今文家的活动
- |第十六章|考据学全盛下的清代思想界
- |第十五章|理学的反动时期
- |第十四章|程朱学的衰落与王学的兴起
- |第十三章|理学的大成和独占
- |第十二章|宋朝理学的起源及其成立之经过
- |第十一章|唐宋间理学未兴前之新形势
- |第十章|新佛教宗派的创造
- |第九章|佛教的输入
- |第八章|怀疑时代的曙光
- |第七章|各派思想之凋落混合及神秘思想之复兴
- |第六章|学术的解放与思想的分化
- |第五章|贵族社会中的一般思想
- |第四章|宗法社会思想之圆满的发展
- |第三章|神权思想之衰落与人事观念之代兴
- |第二章|宗教与伦理观念之进化
- |第一章|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
- |导言|中国五千年来思想变迁的鸟瞰
- 导读 常乃惪和《中国思想小史》
- 出版说明
- 中国思想小史
-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 第二章 所谓法家
-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 第二章 天与性
- 第一章 荀子
- 第十一篇 荀子
- 第二章 孟子
-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 第九篇 庄子
- 第六章 墨学结论
-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 第四章 惠施
- 第三章 论辩
-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 第八篇 别墨
- 第七篇 杨朱
-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 第三章 三表法
-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 第一章 墨子略传
- 第六篇 墨子
- 第五篇 孔门弟子
- 第五章 一以贯之
- 第四章 正名主义
- 第三章 易
-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 第一章 孔子略传
- 第四篇 孔子
- 第三篇 老子
-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 第一篇 导言
- 序
- 再版自序
- 《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读
- 出版说明
- 中国哲学史大纲
- 版权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权信息
- 中国哲学史大纲
- 出版说明
- 《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读
- 再版自序
- 序
- 第一篇 导言
-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 第三篇 老子
- 第四篇 孔子
- 第一章 孔子略传
-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 第三章 易
- 第四章 正名主义
- 第五章 一以贯之
- 第五篇 孔门弟子
- 第六篇 墨子
- 第一章 墨子略传
-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 第三章 三表法
-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 第七篇 杨朱
- 第八篇 别墨
-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 第三章 论辩
- 第四章 惠施
-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 第六章 墨学结论
- 第九篇 庄子
-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 第二章 孟子
- 第十一篇 荀子
- 第一章 荀子
- 第二章 天与性
-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 第二章 所谓法家
-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 中国思想小史
- 出版说明
- 导读 常乃惪和《中国思想小史》
- |导言|中国五千年来思想变迁的鸟瞰
- |第一章|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
- |第二章|宗教与伦理观念之进化
- |第三章|神权思想之衰落与人事观念之代兴
- |第四章|宗法社会思想之圆满的发展
- |第五章|贵族社会中的一般思想
- |第六章|学术的解放与思想的分化
- |第七章|各派思想之凋落混合及神秘思想之复兴
- |第八章|怀疑时代的曙光
- |第九章|佛教的输入
- |第十章|新佛教宗派的创造
- |第十一章|唐宋间理学未兴前之新形势
- |第十二章|宋朝理学的起源及其成立之经过
- |第十三章|理学的大成和独占
- |第十四章|程朱学的衰落与王学的兴起
- |第十五章|理学的反动时期
- |第十六章|考据学全盛下的清代思想界
- |第十七章|思想的解放与今文家的活动
- |第十八章|欧洲思想与昔日之中国
- |第十九章|政治思想与实际政治运动
- |第二十章|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时代
- |第二十一章|新文化运动的成绩
- 魏晋玄学论稿
- 出版说明
- 《魏晋玄学论稿》导读
- 读《人物志》
- 言意之辨
- 魏晋玄学流别略论
- 王弼大衍义略释
- 王弼圣人有情义释
- 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
- 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
- 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 附录
- 魏晋思想的发展
- 魏晋文学与思想
- 魏晋玄学与政治思想
- 贵无之学(上)
- 贵无之学(中)
- 贵无之学(下)
- 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
-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
- 魏晋风度及其他
- 出版说明
- 《魏晋风度及其他》导读
- 一、旧文明批判
- 文化偏至论
- 我之节烈观
- 随感录三十五
- 随感录三十六
-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估《学衡》
- “以震其艰深”
- 所谓“国学”
- “一是之学说”
- 看镜有感
- 青年必读书
- 忽然想到
- 春末闲谈
- 灯下漫笔
- 论“他妈的!”
- 十四年的“读经”
- 这个与那个
- 学界的三魂
- 无声的中国
- 老调子已经唱完
- 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
-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 四库全书珍本
- 重三感旧
- 古书中寻活字汇
-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 儒术
- 隔膜
- 点句的难
-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二、文化史研究
- 《古小说钩沉》序
- 谢沈《后汉书》序
- 《会稽郡故书杂集》序
- 《吕超墓志铭》跋
-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 《嵇康集》序
- 《俟堂专文杂集》题记
- 《小说旧闻钞》序言
- 汉文学史纲要
-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 《绛洞花主》小引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唐宋传奇集》序例
- 流氓的变迁
-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 谈金圣叹
- 二丑艺术
- 《北平笺谱》序
- 选本
- 论“旧形式的采用”
- 算账
- 脸谱臆测
- 《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
- 隐士
-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 从帮忙到扯淡
- “题未定”草
-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 三、新文艺概观
- 播布美术意见书
-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 娜拉走后怎样
- 论睁了眼看
- 革命时代的文学
- 革命文学
-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 “醉眼”中的朦胧
- 文艺与革命
- 太平歌诀
- 文学的阶级性
-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 文艺的大众化
-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 上海文艺之一瞥
-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 论“第三种人”
-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 又论“第三种人”
- 小品文的危机
- 批评家的批评家
- “京派”与“海派”
- 小品文的生机
-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 “京派”和“海派”
- 什么是“讽刺”?
- 文坛三户
- 杂谈小品文
- 四、翻译文学论
- 摩罗诗力说
- 《域外小说集》序言
- 《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
- 不懂的音译
- 咬文嚼字
- 《思想·山水·人物》题记
-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 几条“顺”的翻译
- 风马牛
- 关于翻译的通信
- 祝中俄文字之交
- 关于翻译
- 为翻译辩护
- 关于翻译(上)
- 关于翻译(下)
- 拿来主义
- 论重译
- 再论重译
- 非有复译不可
- “题未定”草
- 五、语文改革说
- 随感录五十七 现在的屠杀者
- 古书与白话
- 再来一次
- 写在《坟》后面
- “此生或彼生”
-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
- 答曹聚仁先生信
- 门外文谈
- “大雪纷飞”
- 汉字和拉丁化
- 中国语文的新生
- 关于新文字
- 论新文字
- 大同书
- 出版说明
- 《大同书》导读
- 甲部 入世界观众苦
- 绪言 人有不忍之心
- 第一章 人生之苦
- 第二章 天灾之苦
- 第三章 人道之苦
- 第四章 人治之苦
- 第五章 人情之苦
- 第六章 人所尊尚之苦
- 乙部 去国界合大地
- 第一章 有国之害
- 第二章 欲去国害必自弭兵破国界始
- 第三章 初设公议政府为大同之始
- 第四章 立公政府以统各国为大同之中
- 丙部 去级界平民族
- 丁部 去种界同人类
- 戊部 去形界保独立
- 第一章 妇女之苦总论
- 第二章 论妇女之苦古今无救者
- 第三章 女子最有功于人道
- 第四章 论男女贵贱不在身体脑度
- 第五章 原女子被屈之由,本于繁衍人类之不得已
- 第六章 女为男私属,于是伸男抑女
- 第七章 抑女有害于立国传种,宜解禁变法,升同男子,乃合公理而益人种
- 第八章 女子升平独立之制
- 第九章 男女听立交好之约,量定限期,不得为夫妇
- 己部 去家界为天民
- 第一章 总论
- 第二章 人本院
- 第三章 育婴院
- 第四章 小学院
- 第五章 中学院
- 第六章 大学院
- 第七章 恤贫院
- 第八章 医疾院
- 第九章 养老院
- 第十章 考终院
- 庚部 去产界公生业
- 第一章 农不行大同则不能均产而有饥民
- 第二章 工不行大同则工党业主相争,将成国乱
- 第三章 商不行大同则人种生诈性而多余货以殄物
- 第四章 独农与公农之比
- 第五章 独商与公商之比
- 第六章 独工与公工之比
- 第七章 公农
- 第八章 公工
- 第九章 公商
- 第十章 总论欲行农工商之大同则在明男女人权始
- 辛部 去乱界治太平
- 第一章 分地为百度
- 第二章 全地通同
- 第三章 地方分治以度为界
- 第四章 全地大同公政府政体
- 第五章 各度政府政体
- 第六章 公通
- 第七章 公辟
- 第八章 地方自治
- 第九章 公金行
- 第十章 竞美
- 第十一章 奖智
- 第十二章 奖仁
- 第十三章 学校
- 第十四章 刑措
- 第十五章 四禁
- 壬部 去类界爱众生
- 癸部 去苦界至极乐
- 第一章 治教以去苦求乐
- 第二章 居处、舟车、饮食、衣服及其他之乐
- 道教史
- 出版说明
- 《道教史》导读
- 弁言
- 绪说
- 一 上品道、中品道与下品道
- 二 方内道与方外道
- 三 清静说、炼养说、服食说及经典科教说
- 四 正真教、反俗教、训世教
- 道教前史
- 第一章 道底意义
- 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 第三章 老子以后底道家
- 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别
- 第五章 秦汉底道家
-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与追求
- 第七章 巫觋道与杂术
- 附录 道家思想与道教
- 中国佛教史
- 出版说明
- 简要系统 不失风趣
- 一、蒋维乔与境野哲
- 二、简要系统,不乏卓识
- 三、语言畅达,不失曲致风趣
- 四、资料丰富,存阙存疑
- 叙言
- 凡例
- |第一章|佛教东传之期
- |第二章|佛经传译之初期
- |第三章|四大翻译
- |第四章|南地佛教之中心
- |第五章|佛教之弘传与道教
- |第六章|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一)
- |第七章|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二)
- |第八章|禅之由来
- |第九章|极乐往生与兜率往生
- |第十章|天台宗之起源及其开创
- |第十一章|嘉祥之三论宗
- |第十二章|造像与石经
- |第十三章|会昌以前之佛教概说
- |第十四章|唐之诸宗
- (一)念佛宗
- (二)法相宗及华严宗
- (三)律宗
- (四)禅宗
- (五)密教
- |第十五章|华天之再兴唐武周世之破佛
- |第十六章|宋以后之佛教
- (一)概说
- (二)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与律宗之再兴
- (三)元以后之喇嘛教
- (四)禅宗
- (五)诸宗融合之倾向
- |第十七章|近世之佛教
- (一)概说
- (二)清代之喇嘛教
- (三)清代对于佛教之保护及限制
- (四)清初诸帝之信佛
- (五)嘉道以后佛教之衰颓
- (六)民国以来佛教之曙光
- (七)敦煌石室唐人写经之发见
- |第十八章|近世各宗
- (一)律宗
- (二)禅宗
- (三)华严宗
- (四)天台宗
- (五)净土宗
- (六)法相宗
- (七)三论宗
- (八)密宗
- 佛学研究十八篇
- 出版说明
- 《佛学研究十八篇》导读
-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附录 佛教大事表
- 佛教之初输入
- 附录一 汉明求法说辨伪
- 附录二 《四十二章经》辨伪
- 附录三 《牟子理惑论》辨伪
- 印度佛教概观
- 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
-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 附录 说无我
- 佛教与西域
- 又佛教与西域
- 中国印度之交通
-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
- 翻译文学与佛典
- 一、佛教输入以前之古代翻译文学
- 二、佛典翻译界之代表人物
- 三、翻译所据原本及译场组织
- 四、翻译文体之讨论
- 五、译学进步之影
- 六、翻译文学之影响于一般文学
- 佛典之翻译
- 一
- 附录 佛教典籍谱录考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
- 说《四阿含》
- 一、《阿含》与五百结集
- 二、《阿含》在彼土之传授
- 三、《阿含》传译源流
- 四、《阿含》研究之必要及其方法
- 说《六足》、《发智》
- 一、说名称及传译渊源
- 二、说《六足》
- 三、说《发智》
- 说《大毗婆沙》
- 一《大毗婆沙》之结集
- 二《大毗婆沙》内容略说
- 三《大毗婆沙》之传译
- 四《毗婆沙》研究复活之希望
- 读《修行道地经》
- 《那先比丘经》书
-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 见于《高僧传》中之支那著述
- 附录
- 《大乘起信论考证》序
- 佛教心理学浅测
- 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
- 《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文六种合刻序
- 中国基督教史纲
- 出版说明
- 教会史学家王治心与他的《中国基督教史纲》
- 序
- |第一章|导言
- |第二章|中国的宗教背景
- |第三章|基督教教义与中国
- |第四章|基督教始入中国的传疑
- |第五章|基督教在唐朝的传布
- 一 景教碑的发现
- 二 景教教义与基督教
- 三 景教的盛况
- 四 景教的传教方法
- 五 景教的灭亡
- |第六章|元代基督教的传布
- 一 元代的景教
- 二 元代的天主教
- 三 元朝基督教的灭亡
- |第七章|明代基督教的输入
- |第八章|利玛窦与其他教士
- |第九章|南京教难的始末
- |第十章|天主教在文化上的贡献
- |第十一章|第二次教难前后
- |第十二章|礼仪问题的争端与其影响
- |第十三章|更正教输入中国的预备时期
- |第十四章|太平天国与基督教
- |第十五章|道光以后天主教的复兴
- |第十六章|道光以后更正教各宗派的活动
- 一 公理宗
- 二 信义宗
- 三 圣公宗
- 四 浸礼宗
- 五 长老宗
- 六 监理宗
- 七 内地会系
- 八 其他教会
- |第十七章|庚子的教难
- |第十八章|庚子后基督教的新趋势
- |第十九章|基督教与国民革命
- |第廿章|非基同盟与本色运动
- |第廿一章|基督教的事工
- 一 布道
- 二 文字
- 三 教育
- 四 医药
- 五 社会
- |第廿二章|结论
- 【正版无广】本书参考书 更新时间:2020-05-15 18: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