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书友吧

第1章 序:浸透着情趣的乡愁

蔡先进

邱保华先生将要出版第二部散文集《遥远的清音》,嘱我写篇序言。好友相托,却之不恭。我与邱保华相识于4年前的湖北省文艺理论骨干高研班,一见如故,自此成为网上好友,心灵知交。今年初夏,邱兄带领鄂州老年大学国学班40余名学员前来新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邀请我作向导,我们一起参观了道观河风景区,看了万佛塔和睡美人山峰,最后一站去了著名的孔子问津书院。期间,他特地提到:天津人民出版社拟出版他的乡愁散文集《遥远的清音》,想让我写篇序言。我感到高兴,又有些紧张,邱保华比我年长,是湖北省鄂州市作协副主席,鄂州老年大学特聘国学教师,文学名气和成就都比我高,难得他对我如此信任与赏识,我不便拒绝他的盛情,于情于理都必须答应啊!不久,他发来《遥远的清音》书稿的电子版,我立即怀着崇敬与激动的心情阅读。

邱保华曾著散文集《心旅屐痕》、诗集《感受方式》、人物传记《林氏忠烈》和中篇小说《山舞红樱》等多部,编著有《星光灿烂》《中国文化概谈》《映山红文丛》等,其文艺评论自选集《隔岸观花》、革命故事集《大别山烽火》也在待出版中。可谓著述颇丰、学养深厚。他20岁时在全国知名期刊《儿童时代》和《小说选刊》发表组诗和小说读后感,以后笔耕不缀,不断有新作发表、获奖。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艺评论写作,都成就突出。他是湖北省作协和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同时,他还是颇有影响的地方文化研究专家,是鄂州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余言少叙,序归正文。散文集《遥远的清音》50多篇,20万字,是邱保华从事创作30多年来,乡愁童趣题材的散文作品集束式汇展,凝聚着他30年的汗水与心血,可谓有内涵、有情趣、有思想,有力度、有深度、有厚度。《遥远的清音》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抒情,既有浓墨重彩的故乡民情风俗描绘,亦有栩栩如生的童年叙事,既有令人捧腹的读书趣事,亦有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还有感人肺腑的师生情谊,作者用平实朴素的笔调娓娓道来,弥漫着浓郁的童真童趣,充满诗情画意,读来趣味横生,特别是关涉故乡的散文,读来感同身受、极易引起情感的共鸣。

做一个心中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邱保华便是一个心中有故乡的作家,他的“第一故乡”是团风县但店镇,“第二故乡”是团风县回龙山,人到中年从黄冈转到鄂州工作,鄂州成为他的“第三故乡”。邱保华的少年儿童时代是在第一故乡但店度过的。对作家而言,童年经验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认知方式和记忆体验,对创作会产生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关于童年经验,著名评论家童庆炳说过:“童年经验是作家创作风筝的线,相当重要,许多作家很感谢自己的童年。无论是苦难的童年还是幸福的童年,童年的生活经验作为审美对象而直接进入创作之中。”如本集《童谣里的年俗》《那年明月照到今》《“软萩”芳香醉心田》《儿时趣事一桩桩》等篇什见证了作者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充满天真无邪和童真童趣。散文《端午节里发粑香》和《最馋家乡烫豆膏》描述的乡村食物发粑和豆膏,均是鄂东人民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吃食,通过作者细致精当的描写,极易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读来感同身受、扣人心弦。《攒下肉票》忆苦思甜,刻画了“凭票供应”的特殊年代人民生活的喜乐哀愁。

《童年的塆子》写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弥漫着浓郁的农耕田园文化情结,有着很深的怀旧情绪,流露出隐隐约约的批判色彩:“我没有看见童年的风景,没看见苍鹰在云彩下盘旋,没有炊烟在蓝空中升起,山坡的树好像稀少了,田园里也没有草籽花,小湾子寂静得只听见公鸡的打鸣。我的童年的风景已消失在遥远的梦境里了。”

游记人人可写,倘若写好也非易事。有的作家往往把游记写成旅游说明书、游览手册,读来干瘪枯燥乏味。游记最大的弊端是平铺直叙,贪多求全,平均着墨。我认为写好游记,需要深厚的散文创作基础做铺垫,游记重在写出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尤其是要写出独到的感悟或体悟,游记的灵魂是“神思”。《面朝大湖,春暖花开》这篇游记文笔优美,写景与抒情兼收并蓄,运用句式匀称的对比排比,流淌着诗的韵致,简直是如歌的行板。《走过三山,豁然开朗》这篇游记偏重于历史人文的挖掘,民间故事和传说信手拈来,兼具可读性和趣味性。由是观之,邱保华的游记散文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和风味。

明代著名学者张岱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记得有位当代作家说过,兴趣爱好有时候会变成一只船,将你带到理想的彼岸。因为喜欢收藏,邱保华成了一名如饥似渴的收藏家;因为爱好读书与写作,邱保华成长为一名颇有造诣的作家和评论家。《收藏快意人生》讲述的一个细节非常感人,就是作者为了去抢被风刮到桥下的烟标,不小心弄丢了钢笔的憾事。《刻蜡纸》记叙了作者当文学社副主编,办文学刊物《龙山草》,刻写、排版、油印、装订的那段激情满怀、虽累却快乐的岁月,其中有个情节写得非常有趣,让人过目难忘:有一次,作者同文化站刘站长在宿舍油印到半夜,被民警盯上,以为是小青年聚众听录音机播放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当得知作者是义务办刊时,深受感动,并要求加入文学社。《深更半夜盘“纸头”》写作者通过剪贴整理报刊的爱好,尽情享受人生乐趣的故事。

作为一名地方文化研究专家、民间文艺家,邱保华撰写了大量颇具人文价值的地域风情散文,为发掘与传承当地地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可谓功莫大焉。邱保华除了写乡情乡愁、民俗风情等题材散文,还写了一些动人心魄的亲情散文。窃以为,文人历来写起亲情散文最动人心。《母爱如井》《二爷》《初撞大学门》《那年五月,家有考生》等篇什便是其中的力作。

《母爱如井》热忱赞美了母爱的无私博大,其中一个场景动人心魄:那是作者上高中时候的事情,当时学校改成“五七中学”,作者非常反感学校天天搞劳动,说了一些消极的话,被老师告到家里,吓得一个月不敢回家,怕被母亲责骂。母亲见“我”没回家,便亲自去学校送衣服、食品,连“我”的面都没见,便离去。当我打开包裹,满眼都是母亲的关爱,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道:“摸着那仍然散发着热度的菜罐子,想象着母亲含着泪水为我炒制可口菜肴的情景,我不禁鼻子发酸,眼泪涌了出来。”当读到这个场景,我不禁热泪盈眶,油然在心中欢呼“母爱万岁!”《在朦胧中》借一场梦思念父母,抒发远在他乡的游子情怀,短小精悍,结尾颇富诗性哲思:“假如人生总停留在童年,那该多好。人长大了可真是一件遗憾的事,要丢失很多不愿意丢失的东西。”

《二爷》前半部分写二爷对“我”的宠爱,读来让人倍感温馨亲切;后半部分写二爷很小就到新疆“支边”的坎坷曲折、最后遇到贵人转运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颇有小说风味,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小说功底。

《初撞大学门》写“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故事,作者刚刚高中毕业时,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备考,农场小学校长到家里来,想聘“我”当民办教师,“我”竟然不知天高地厚提了一个条件:“不要影响我考大学”。作者颇具自尊和倔强个性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那年五月,家有考生》写出了高考生的艰辛和家长的疲累,写出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我”没有经过儿子的允许,擅自聘请博士生当家庭教师,遭到儿子的奋力反抗。在父子的思想碰撞中,通情达理的父亲终于意识到个人行为的失当,开始信任并理解了儿子。《又是一年樱花开》写儿子陪父母逛武汉大学樱花园,儿子左右手分别挽着爸妈的手,以及儿子对“我”温存的提醒,营造了一股温馨怡人的散文氛围,可谓一曲关乎亲情的盛情赞歌。

《风雨忆良师》《恩师远行水云间》两篇文章纪念著名作家丁永淮和知名报人李振波,成功塑造了二位文学前辈平易近人、治学严谨、甘为人梯的形象。在《恩师远行水云间》中,对鄂州日报社老社长李振波这个人物的刻画更丰满,年过七旬仍坚持一大早同作者一起到旧书摊淘书,还有老社长在作者的陪同下,亲自过江给黄冈市藏书家刘明华送去捐赠的图书资料——这两个颇具“世俗化”的细节描写,充满烟火气息和人情美,读来让人倍感温暖,老社长的形象霎时血肉丰满、生动鲜活。

纵览全书,作者充分地将小说刻画人物的生动有趣、诗歌的韵致、民间传说的传奇色彩和报告文学擅长凸显主人公精神风貌等各种体裁的优点成功融入到散文创作,加上其多年的文艺理论素养的积淀,使得他的散文成分多元、内涵丰满,实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作品集。

倘若要谈这部散文集有什么不足之处,那就是少数讲述历史人文风情的篇什中,有时不厌其详、事无巨细地沉浸于民俗知识的阐释,容易落下累赘之嫌,给读者带来审美疲劳,像《故乡老屋》这样有着文化意味的散文,毕竟不同于学术味道较浓的民俗风情研究。邱保华的散文古典传统风味更浓,书卷气很重,但语调稍显一本正经,若用些类似戏谑调侃的轻快语调,或许能产生别有洞天的艺术效果呢!但毕竟瑕不掩瑜,这点瑕疵丝毫遮掩不了整部散文集语言的光辉和情感的美妙美好。

在乡愁里酿蜜,在乡情里漫步,在乡音里沉醉,在乡风里神游,枕着故乡的风土人情入眠,邱保华用或平实或优美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清新灵动、赏心悦目的乡愁画卷,洋溢着浓郁的童真童趣,读来情趣横生,别有一番生机和气象。在我看来,邱保华通过他的这部散文集《遥远的清音》,无意间完成了“浸透着情趣的乡愁”的审美追求。

冗言赘语,不敢言序。

2019年10月15日于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淡朴斋

(作者系第七届冰心散文理论奖获得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杂志社特约评论家、武汉市新洲区作协副主席)

上架时间:2020-05-06 16:31:23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