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书友吧第1章 我是秦王
建文元年(1399年)一月,千年帝都的西安城外。年仅19岁的秦王朱尚炳一反常态,在袭封秦王的4年来的时间里,他第一次发出一个震动大明的举动,检阅王府亲军。
人过一万便望不到边,看着台下密密麻麻,那隶属于王国亲军的三卫兵马,朱尚炳感概颇多。
他不是秦王,准确的说,他不是以前的秦王朱尚炳,而是一个英年早逝穿越的未来人。
当他彻底接受自己穿越以后,从系统中获悉,靖难之战已经进入倒计时,留给他的时间不足七个月。
靖难之战的起因和结果,系统里面可以查看的一清二楚,孰是孰非朱尚炳不敢评价。
但是,人都是自私的。为了自己不至于成为名义上的秦王,一个有名无实的光杆司令,朱尚炳都必须参与到靖难之战中去。
因为无论是朱允炆、朱棣谁胜,大明削藩的政策都将执行到底。
而自己这个大王,也就成为了王爷。
为了不当爷,朱尚炳不得不抓紧时间重整军备,因为他来了,那么作为一个伟大,并且带着系统傍身的穿越者,他必须发出自己的誓言,都给我统统住手,谁动我打谁。
“开始吧!”
朱尚炳对身边一位有着四十岁的邓姓将军开口。
这邓姓将军名为邓迁,是他父王朱樉以前的亲兵将领,也是他母妃邓氏的族人,同时,也掌握着秦王府如今的兵权。
对于邓迁掌握兵权一事,朱尚炳还是很放心的。
因为系统查询,此人对自己有着100的忠诚度。
“是,大王。”
邓迁领命后,转身取来一杆早已准备好的大旗,上书一个秦字。
“演武开始。”
挥动大旗,口中同时大喊。
很快,号角声便以绵长的音调开始响起。
“呜呜呜……”
号角声响起,身穿以红色为主军服的士卒们,便开始按照传统的军阵演武。
“刺,挡,挑,砍,射……”
士卒们根据指挥官的命令,使出同样的动作,让高台上的朱尚炳微微点头。
几乎可以说是整齐划一了,能在大明做到这一点,朱尚炳当然认为很不错了。
至于士卒们身穿的军服鲜艳夺目以红色为主,朱尚炳微微蹙眉。
太过明亮是一种原罪,在战场上会成为标靶。更不利于偷袭、埋伏等军事行动的展开。
打开系统,查看大明军服。
“原来如此。”
经过查看,原来明朝的红色军服里面还有一个寓意在。朱元璋恢复汉人统治,为了让后人铭记,江山是热血染红的。
“暂时记下,这必须要改。”
就这样,朱尚炳和三卫兵马近两万士卒,一个下午两个时辰都在演武中度过。
这期间,朱尚炳在士卒们中途原地休息的时候,下到高台走近他手中这支唯一的军事力量。
“辛苦了,大家都辛苦了。”
朱尚炳的行为,不仅让他手下9成的士卒,第一次见到了他们所效忠大王的真容,更加感受到年轻的大王平易近人。
然而,朱尚炳的阅兵行为。让陕西都指挥使司和陕西布政使司,西北两大最高机构高速运转起来。
毕竟,登基一年的新皇已经明确了削藩的国策。如今皇室中资历最老的燕王,三个儿子还被扣留在南京充当人质。
各大藩王现在那个不是老老实实待在王府里低调做人,就怕下一个削藩的行动针对自己。
当然,虽然皇帝是忌惮几个叔叔,但是,你秦王朱尚炳现在跳出来蹦哒吸引眼球,那就不能怪我们陕西的文武大臣参你一本了。
特别是陕西文官之首的布政使高吟,他正在布政使司为朱尚炳的行为感到兴奋。
“私自动用兵力大肆演练,浪费钱粮无数不说,还致使西安人心惶惶……”
特别是在削藩这个举国关注的特殊时期,你朱尚炳居然还敢当出头鸟!真是文人之幸,之大幸事。
朱允炆登基后,重用儒家。这位年轻皇帝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深受儒家教育从而导致他性格温顺。
他把三位儒家师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引为心腹。这三位大儒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
其中的黄子澄,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他在1385年举进士第一名。朱元璋时期他便担任过很多官职,如今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参与国家政事。
齐泰与黄子澄是同年进士,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
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
方孝孺是为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和政治思想闻名,未中过举,在他40岁后才开始进入仕宦生涯。
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为翰林侍讲。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帝国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
不可否认,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是典型的赵括。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多半就是出自三人之手。
毕竟在朱元璋分封诸王时,就有大臣建议过。
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恐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
但是,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将其下狱囚死。
后来,还有不少正直勇敢不怕死的大臣,再次劝诫朱元璋限制藩王的势力。当时,大臣们以朱元璋次子朱樉,在西北嚣张跋扈拥兵数十万为由。朱元璋细细考量过后,依然不为所动。
不仅不限制藩王,朱元璋还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提起:“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后来的靖难之战,燕王朱棣便是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