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书友吧

第1章 (一)皇位之争,世人皆取我独让

注:本故事由莲城李氏家族传说改编,即墨流情执笔完成。其中多有谜语、荒谬,幸得李氏口述时多番讲解才能知晓,这里以注解的形式穿插故事中。

书中莲城李氏观点偏向作者视角,即墨流情观点更偏向读者视角。(注完)

故事发生在南部瞻洲,东土大唐。

话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晚年志得意满,沉溺享乐,大修宫殿、佛寺。又多病,政事多交给男侍“二张”处理。

“二张”,是指张易之和张宗昌两兄弟。这两个人生得模样俊俏,深的女皇欢心。

“二张”平日里把持朝政,为非作歹,百官敢怒不敢言。但后来,武则天实在病的厉害,“二张”怕女皇死后,无人为自己撑腰,就拼命打压太子李显势力。

太子李显与宰相为求自保,诛杀“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养病。大唐江山回归李氏,史称“神龙政变”。

李显继位后,昏庸懦弱,宠爱皇后韦氏,对其言听计从。五年后,李显遭韦氏毒杀。此时朝政大权已尽落韦氏之手,韦氏立少帝,自称皇太后,临朝摄政,颇有当年武则天的风采。

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和孙子李隆基,姑侄联手诛杀韦氏,终保得李唐江山安定。史称“唐隆政变”

二人废少帝,拥立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为皇帝。太平公主有社稷大功,加赐“镇国”二字,称“镇国太平公主”,可监视国家,干预朝政。李隆基亦有功,封“平王”。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他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前太子,宋王李成器;二哥,申王李成义。

为何说是“前”太子?早在武则天当太后时期,武则天曾多次废立皇帝,李旦那时就坐过几个月的皇帝,而当时的太子就是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不过,后来武则天不满足当太后,直接把傀儡皇帝们都降级成了皇子,自己当起了皇帝。

如今,赶鸭子上架,李旦再一次当上了皇帝,东宫太子一事也该重新考虑一下了。

宋王李成器,为嫡为长,按照祖宗礼法,当立太子。但,平王李隆基有安定社稷之大功,所以确立太子一事,久久不能决断。

这一日,朝堂之上又为储君一事争论不休。宋王李成器上前一步言道:“储君者,天下之公器,社稷之传承。太平治世,先立嫡长;国家危难,当立贤明。若不合时宜,必定海内失望,民心难安。今,三弟不计生死,平定叛乱,与社稷有再造之大功,吾等也方能安心在这大殿之上立身议事。我何德何能,与他争议这太子之位啊!今日,我纵是死,也不敢居平王之上!”言毕,伏地痛哭,情真意切,百官无不动容,李旦亦欣慰不已。

平王李隆基,再次以宋王嫡长推辞,李旦不许。下诏曰:“左卫大将军、宋王成器,朕之元子,当立储君。但其以三子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共睹,多番辞让。由是,朕以其诚心让位,言在必行。天下大公,诚不可夺。从天人之愿,立三子隆基为太子,长子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加赐实封二千户,五色绸五千段,细马二十匹,奴婢十户,府邸一区,良田三十顷。”

注:李隆基封太子,李成器封扬州大都督。其实李成器性格儒雅淡泊,不爱结党营私,根本无心太子之位。但朝堂之上竟然还是有一半的人在为他说话,帮他争这个太子之位,你说奇不奇怪?难道那些人特别了解他,知道他整天沉溺丝竹,只是装傻充愣?

不可能!人不会干和自己无关的事,也不会说和自己无关的话!

他们想让李成器当太子,是因为那必定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利益。既然李成器淡泊名利,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那就换个角度考虑。如果李成器当不上太子,会怎么样?那就是李隆基当太子。所以,李隆基又妨碍了谁的利益?

答案是:太平公主!那些大力支持李成器当太子的官员多半是太平公主的人。

镇国太平公主,监视国家,亲临朝政,这不是和当年的武则天、韦氏最初干得事情一样吗?

李隆基能和太平公主一起剿灭韦氏之乱,必定有些胆识,是块硬骨头,不好啃。对于太平公主而言,李隆基是拦路虎,李成器是小绵羊,未来皇帝当然要支持一个容易听她话的啊!就像韦氏拥立少帝,她拥立李旦一样。

但这次太平公主失算了,她没想到李成器竟然这么不争气,只要李成器稍微努力一点,哪怕一丁点;不对,应该说就算李成器不努力,压根闭嘴不说话,只要她天天在哥哥李旦耳旁吹吹风,太子之位也绝对是他的。可他,非要让!还说的那么义正言辞!真是气死个人!

但,太平公主至少,还有一点值得欣慰的,那就是,宋王李成器,真的是一个胸无大志、平庸懦弱的人!

太平公主认为,这世上没有不喜欢权力的人,因为那就像一种毒药,只要品尝过,就再也戒不掉了。武后为了它残害儿女,韦氏为了它毒鸩亲夫,究竟是她们疯魔了,还是权力本身太诱人?太平公主选择相信后者,因为这是历朝历代史书告诉她的答案。她们若是真的疯魔了,那古今帝王不疯魔的又有几个呢?

《资治通鉴》: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也。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注完)

李隆基任太子后,参与朝政,勤勉有为,太平公主多有忌惮,屡次使人散布流言:“太子非长,不当立!”,又在李隆基身边安插耳目,监视一言一行,只要有丝毫不足,定添油加醋,禀报圣上。李隆基整日战战兢兢,谨言慎行,愈加勤勉,不敢懈怠。

太平公主曾乘车在光范门内拦住宰相们,巧言令色,暗示他们改立太子,众人大惊失色。吏部尚书宋璟为人刚正不阿,大声质问道:“太子论功莫大,语德最贤,天下无可疑者,公主何出此言?”,又驳回太平公主诸般借口。废立太子一事方作罢。

公元711年,景云二年,太平公主欲拉拢颇有美名的宰相韦安石参与废黜太子李隆基一事,邀其来府中议事,遭拒绝。后来皇帝李旦,密召韦安石,称“朝野倾心东宫”,需多加留意。韦安石对曰:“陛下何得此亡国之言,此必太平公主之计。”李旦恍然大悟:“朕知道了,爱卿不必多说了。”但韦安石不知,此时太平公主正在帘子后面听着。之后,韦安石被人诬陷,蒙冤下狱,幸得宰相郭元振力保,方免于难。

注:唐朝为群相制,即三省六部制,同一时期宰相人数最多可达十余人,可能会有一个地位最高的宰相,但无正副之分,所有宰相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吏部尚书宋璟也属于宰相的职务。

唐朝宰相是三品官。一品、二品官职多为爵位,赏赐给亲王、功臣彪炳功绩用的,多无实权。比如宋王李成器,宋王这个亲王爵位本来就是一品,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却是扬州大都督这个从二品官职。都督有兵权,可自行招募兵马。大都督一职关系重大,尤其是扬州,因为这里关系到大唐东南的半壁江山。

镇国太平公主虽然也是一品官职,可以议政,但也只能是议论谏言,还是要拉拢那些有实权的六部尚书,有兵马的将军统领,才能施展自己的手段。简而言之,就是和明朝的太监有点像,动的全是嘴皮子功夫,没实权,不能直接命令你。但你又不得不听他的,因为他虽然命令不动你,但他能怂恿皇帝杀了你啊!皇帝说你是乱臣贼子,要你脑袋搬家,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而他,只要再挑个听话的官员顶替你的位置就好了。

当时,太平公主擅权,将谋害太子李隆基,宋璟与姚崇奏请令公主出居东都洛阳,皇帝李旦不允。后将宋璟贬为楚州刺史。

皇帝李旦看重感情。当年,他的母后武则天为了帝位残害儿女,事到如今,活着的兄弟姐妹,只有小妹儿太平公主一人,所以明知太平公主不对,亦是多有纵容。宋璟所言利弊,他也明白,但他不忍心将唯一的小妹儿逐出长安,是为了小妹儿好,也是为了自己好。两度登基,他早已将皇权看淡,在他眼里,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注完)

712年八月,天有异象,彗星袭月。太平公主令方术士大作文章,再次暗言李隆基意图谋反。李旦笃信仙道,亦知不祥。

李旦便将计就计,借口上天征兆,君主更易,主动禅位太子李隆基,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太平公主等人苦劝,李旦依旧态度坚决。但太上皇李旦,仍掌握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

712年八月,新皇李隆基登基,年号先天。

版权:起点中文网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