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书友吧第1章 卫父
卫君承的名字叫卫君承,当年卫君承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名字可谓是费尽心机。卫父叫卫益秋,益秋这人平日里沉默寡言,可是寡言并不代表话少,他是将大部分的话都讲给自己听。
益秋是一个生长在六十年代的农村青年,幸运的没机会经历成功学的洗脑,不幸的是他成功的自己给自己洗脑了。
彼时不同今日,当今成功学在那个所有物质都匮乏的年代,还未大行其道。不过益秋作为一个读过几本书的小村青年,跟身边同龄人一比,自觉才华横溢的历害,不应该这样平凡庸碌。
所以益秋整日里郁郁寡欢,天天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晚期重度中二患者。人家文青病过几年便能自愈,益秋比较倒霉,已经结婚了还是个不肯涉事天真的文艺青年。
古时候的欧洲贵族,怕子女结婚嫁妆分割领地财富,以至于财富不断分割逐渐消失,宁愿让自己的儿女不结婚。
益秋内心里的种种道理,无处叙述的忧伤,在自己臆想中的世界里振聋发聩,那便是益秋最宝贵的财富,断不可能让它默默无闻的消失于无。
益秋未竟的事业由自己的孩子来完成,正好合适。益秋是个坚决的大男子主义者,他的事业最好是由儿子来继承,女儿?女人不配。
所幸老婆头胎生子,益秋喜不自禁。“扬帆远航,乘风破浪。”这句话多用来形容理想。中国的小孩大多都在其中扮演一个小帆船的角色,承担着父母的理想。
而这个比喻多出现在小学生的课文里,可见拿这个比喻的父母水平也不甚高。
刚生下来的孩子照旧丑的惊人,粉红色的皮肤,粘连在一起的头发,奇形怪状的身体,像是一个笨孩子做的最差的手工作品。益秋第一次见到婴儿,不能接受。他还没有为人父的觉悟,一想到这个丑陋的东西和自己是父子关系,甚至有点不可忍受。
幸亏婴儿长得快,只用几个月,君承就长得眉清目秀,浑圆结实,有了一个“人”的样子了。益秋这才有了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宠溺。
益秋决定为儿子取一个叫得响的名字,因为他觉得如果别人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名字首先会想到取名字的人。取名字是个大难题,它一方面得朗朗上口,另一方面要耐人寻味。益秋也绞尽脑汁地想。虽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无奈字少人多,再加上群众雪亮的眼睛,能让益秋眼前一亮的字眼,都经过重复的使用变得俗不可耐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疑无路。”创新工作的时候,陆放翁的诗该这样读。刚刚灵光一闪,以为是发现了新大陆,跟着就有无数同名同姓跳出来证明这个早是别人用过的俗物了,益秋恨不能杀光这些抢自己灵感的东西。
益秋技穷,决定从典故里边引申一个。可惜他所知道的故事仅限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水浒连野史都算不上,自然不能称其为典故;三国又杀气太重,文臣武将多不得好死,太不吉利。还得另觅出处,灵光一闪,益秋想起很多有意思的名字都是随便从书中取两个字出来的,自己不妨也这样试试。他拿出自己心爱的“藏”书,扑掉上边的积灰。定睛一看,这书名是《周易》。“嗯——就它了”益秋嘀咕着。走马灯似的翻书,看到这么一句——“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大君有命,开国乘家”益秋慢慢咀嚼,还真让他嚼出一点味道来,于是就给儿子取名——“卫君承”。
对于文艺工作来说最好的作品就是看不懂。卡夫卡没有办法解释,人们顶礼膜拜,《周易》传到春秋的时候人们就看不懂了,所以更是经典。益秋从上边取俩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师出有名,非常满意。他愈发佩服自己了,恨不能身外化身拍着自己的肩膀:“老卫,亏你想得出来,可真有你的!”
益秋的妻子看到这个名字就嘟起了嘴。她认为男孩子应该什么强、什么鹏、什么辉才好,听起来就踏实,不像益秋起名字这么飘。虽然心中不服气,但是卫母没有信心抗议,她在潜意识里还是觉得自己的丈夫是博识的,因为她老公号称琴棋书画通三样。
只可惜现在的卫母没有深究这句话的含意,一但深究她就会发现这里的“通”不是样样精通的“通”,而是狗屁不通的“通”。益秋略微识得几条五线谱,会吹口琴,充数一个“琴”字;“棋”就用象棋来代替;至于书法,他确实能挥舞几笔,自家的春联从来都是益秋的杰作;至于“画”,益秋也略懂一二。上学的时候,他在课本上画几张横眉竖眼的丑陋脸谱,再在旁边恶作剧的标注“某某的老婆”。饶是以益秋的定力也不能把它算作是“画”。所以益秋退一步承认自己只“通”三样。卫母把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看的高深莫测,所以认为丈夫应该另有深意,也就不敢多嘴。
益秋夫妇是老式婚姻的结果,结婚后谁都不服谁,彼此争斗不休。益秋认为妻子无知,不懂天下大势;卫母认为丈夫无能,只守三分薄田。虽然天下的女人很愿意承认自己的男人强势、果断,有男人味,是一家之主的料,用以证明自己婚姻幸福;所有男人因为骄傲也不承认自己会欺负一个女人,来表示自己英雄气概。
话是可以这么说,但一定不能这么做。在生活中,谁都不要吃亏,要努力的压对手一头。所以俩人矛盾不断,君承出世的时候俩人的争斗还在胶着状态,没有斗出胜负。这几天他们刚好因为一件小事都黑着脸。
益秋近几日思想上的产量比较大,自己消化不了。妻子又和自己闹冷战,多产的思想不能出口,滞销的厉害。男人的气量就像杯子,受气多了就会溢出来,小男人尤其如此。益秋平时在外边受了气,就要回家把气撒出去。此时在家里不得志,也要到外边放放风。
正值秋凉,那时候村民们在闲暇之余习惯聚在大街上闲聊。
在大街上有人在闲聊,益秋走过去。有一瘦高个嘴里叼支烟正要点,见益秋走过来给他抛了一支,打趣道:“老卫,生了儿子就不上街了?”——猛吸一口——“哈哈,叫什么名字?”
益秋心中暗喜,面上却是古井无波,道:“哦,我给他取名字叫卫君承!”
“军成?嗯,不错!”使劲嘬了一口烟,嬉笑道:“这烟不错吧,我表哥结婚时候拿的。”
益秋心中好想大大解释下自家儿子的好名字,却不得不赶话道:“嗯,好烟!”
瘦高个摆出色迷迷的表情,道:“哈,没想到我表哥好福气呐,你是没见那个媳妇呀,哎哟,那叫一个俊——”
现在的益秋没有那里有心情讨论人家媳妇漂不漂亮,他正憋着一口气准备吹牛呢。只是益秋回天乏术,不能把话题撇到儿子的名字上,只得有气无力的应酬。益秋不理解,为什么人们对这件事一点都不感兴趣,这次益秋可有话说。
益秋自诩读书人,并不是不读之人,只是他读书浅、薄、泛泛、毫无见解,只做吹牛用,不多不少,所以吹牛也极浅薄。但是这次他可做了万全的准备,因为自打给儿子取了这么个名字,便硬着头皮把《周易》看了几遍,记了几个句子,只等别人来问。完后愈发的佩服自己,却意外发现别人对这个没有丝毫兴趣。
益秋饮恨,内外均不得志,胸中要脱口而出的话被卡在嗓子里,进退不能,愤懑异常——怀才不遇的愤懑是一种无数希望被生生挡回来的胀痛。他恼恨这些人和卫母一样,不识山川地理,不知古今往来,简直就是一帮愚民,和自己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益秋当然识地理、知古今。人家益秋知道地球有七大洲、四大洋,长江在南,黄河在北,还知道自己所在的大同是个小盆地呢!至于历史,更加简单,他懂的就更多了,张口就来——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五千年历史全都烂熟于心,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