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书友吧 8评论

第1章 楔子

时间:公元前500000年

布乌躺在树上铺满树叶的巢里,仰望漆黑夜空中的星星。这个毛茸茸的年轻类人本来早该进入梦乡,然而好奇心却让他睡不着。再过五十万年,这一点好奇的微光会将他的大脑引向宇宙,去探索相对论的数学奥秘,不过现在嘛……

布乌继续盯着头顶明亮的星星,只见其中一个光点突然爆发出更亮的光芒。布乌既觉得害怕,又深受吸引,他的目光追随着那灿烂的光点,直到它消失在一根粗壮的树枝背后。布乌知道只要去旁边的空地就能再看见它,于是他从巢里爬下来——随即落入了浑身布满条纹、盘成一团的卡阿口中。

卡阿虽说抓获了猎物,却没能享用太久,因为他无法适应有了两个太阳的世界。旧太阳又大又黄,新太阳则又小又白。新太阳总在空中绕圈子,从不知日落为何物,害得卡阿不能再在夜里捕食。卡阿饿死了——还有其他一些不能尽快改变习性的猎食者也饿死了。

之后的一年里,新太阳炙烤着天空,强光从头顶倾泻而下。再后来,它的光芒渐渐变暗。又过了一些年,夜晚重新回到了地球的北半球。

在距离太阳系五十光年的地方曾经存在一个双星系统。其中一颗星处在正常的黄/白阶段[1];另一颗星却膨胀起来、变成红巨星,并吞没了它周围的行星。就在布乌的好奇心让他丧失警觉之前五十年,这颗红巨星的核燃料消耗殆尽。随着核聚变中心的关闭,这颗恒星失去了对抗自身重力所需的能量。它坍塌了。在中心部分,向内坍落的物质由于受到巨大的重力压迫而变得更加致密,最后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个中子。中子被逐渐挤压,直到紧紧地挨在一起。

在这样紧密挤压的状态下,强大的核斥力终于能抗衡重力了。物质向内挤压的动作很快反转,向外的动作化作白热的冲击波,向上通过红巨星的外壳。冲击波形成超新星爆炸,炸掉了这颗恒星的外层,一个钟头里释放的能量比它过去一百万年释放的能量还多。

炙热的等离子云在空中扩散,在它下面,红巨星的内核变了。它曾经是一个缓慢旋转的红色气球,比太阳还大二百倍,如今却变成直径仅20公里的白热小球,由超级致密的中子构成,每秒自转超过一千转。

这之前,这颗恒星的磁场被困在恒星物质构成的高导坍缩云里,如今的磁场也跟恒星曾经的黑子分布模式一样,并不与中子星的自转轴重合,而是与自转轴形成一定角度,支棱出中子星表面。其中一个磁极位于赤道上方一点点,而且非常集中。另一个磁极(其实是一组磁极)则在恒星的另一侧,其形态非常复杂,一部分位于赤道之下,不过大部分都在北半球。

这万亿高斯的磁场几乎可算是固体。磁场从飞速旋转的恒星的两个磁极伸出,撕开超新星爆炸留下的闪亮碎片;接着又被超致密球体的飞速旋转驱动,将大片大片闪烁的离子云从恒星抛出。中子星仿佛疯转的纸风车,往南朝着邻居太阳加速前进,起推进作用的磁场在身后拖出一道明亮的尾迹。没过多久,等离子密度降低,火箭式推进终止。不过此时恒星的固有运动速度已经相当可观:每秒三十公里,或者说每一万年一光年。这个小小的流浪者开始横穿银河系的恒星大道。

时间:公元前495000年

这颗直径二十公里的中子星打着转穿越太空,而它吸引来的碎片也在它的重力场作用下向内坠落。每当星际间物质来到中子星附近几千公里之内,它们就会被加热、被强大的重力和旋转的磁场剥去电子。接着电离的等离子会形成拖长的水滴状朝恒星坠落,等撞上东边和西边的磁极地区时,其速度已经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三十九。遭到轰炸的地壳又将带电粒子射入太空,旋转的磁场线把粒子向外抽打,令其加速并放射出辐射能量脉冲。

由于有脉冲辐射和恒星旋转产生的等离子热流,最初超新星爆炸产生的气云继续以百分之一的光速扩展。五千年过后,冲击波的锋面穿过太阳系。之后的一千年里,太阳和地球的屏蔽磁场被不可见的强大星际风推搡。扭动的磁场无法再为脆弱的地球挡开高能宇宙射线,高层大气的臭氧层坍塌,地球上的生命形态遭到变异辐射的猛烈扫射。

等到持续千年的风暴终于减弱,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物种,一种几乎无毛的类人。最初他们形成的团体规模很小,但其个体十分聪明。他们不再任由大自然和肌肉强健的生物为所欲为,而是运用自己的智力控制身边的东西。没过多久,他们的后代就成了整个星球唯一的类人。

时间:公元前3000年

中子星以每一万年一光年的速度漫步,悠然接近太阳系。五十万年前中子星诞生时那场无形之火催生了地球上的智慧生命,这些智慧生命逐渐成长,如今已经开始认真研究天穹。中子星闪出白热的光,但它太小了,人类裸眼是看不见的。

中子星的温度比太阳还高许多倍,但它并非一团热气。正相反,这颗恒星的重力场有六百七十亿个g,于是滚烫的物质就被压缩成固态球体,致密的核心部分是液态中子,厚实的地壳则是由富含中子的原子核紧密排列形成的晶格。随着时间推移,恒星温度下降、体积收缩,致密的地壳破裂,山和断层被推起。这些地表形态大多只有几毫米高,不过较大的山脉高度将近十厘米,峰顶戳穿了铁蒸汽形成的大气层。最高的山都在东边和西边的磁极附近,因为落到恒星上的流星物质大多都被磁场引向那里。

自这颗星诞生起,它的温度就逐渐下降。在炙热的结晶地壳表面,富含中子的原子核现在可以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含环化合物了。地球上的化合物利用的是微弱的电分子作用力,这颗星上的化合物却是利用强大的核相互作用力,所以其速度是核水平而非分子水平。在地球上,每微秒会出现数种不同的核化学组合,在这颗中子星上却是每微秒数百万种。终于,在一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命运被写就:一种核化合物形成了,它有两个重要特质:一是稳定,一是能够自我复制。

中子星的地壳上出现了生命。

时间:公元前1000年

白热的中子星继续接近太阳系,不过依然不为人眼所见。有一个小小的温度区间最利于核生命传导,现在恒星的表面温度降到了这个区间,最初那种自我复制的核分子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它们以较简单的无生命分子为食,对食物的竞争现在越发激烈起来。覆盖在地壳表面的大量原始食物很快就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团团饥饿的细胞。有些细胞团发现了一件事:它们的顶面朝向寒冷、漆黑的天空,底部则与炙热的地壳相接触,顶面的温度总是比底部要低很多。于是,它们用细胞支起顶盖,使其脱离地壳。这么一来,它们就等于在深深扎进滚烫地壳的僵硬主根与上方凉爽的顶盖之间制造出热引擎,借此获得了有效的食物合成循环。

顶盖真可谓工程奇迹。它利用内含超强度纤维的硬晶体形成一个十二点的悬臂梁结构,对抗恒星六百七十亿个g的重力,举起了上层那薄薄的皮肤。当然了,植物的梁结构不可能把顶盖举得太高。哪怕植物宽度达到五毫米,它也只能把顶盖举到一毫米的高度。

植物也为顶盖和支架付出了代价。它们无法移动,只能留在自己扎根的地方。在恒星的许许多多个自转周期内,恒星表面都毫无活动迹象,只偶尔有某株植物从悬臂梁尖端喷出花粉,接着就是附近一株植物尖端的膜片收缩。再过许多转之后,会有成熟的种子荚落下,并在持续的风中翻滚到远方。

一次转动中,一个翻滚的种子荚撞上一块地壳。种荚破了,种子散落,其中几粒开始生长。有一粒种子长出的植物最是强壮,很快它的顶盖就升到高处,遮蔽了动作比较缓慢的兄弟姐妹。下方是恒星释放的热量,上方是那株植物的底面,较小的幼苗夹在中间,很多都被闷死了。

然而其中有一株幼苗,当身体机能开始失灵时,它却另有一番际遇。植物体内有种突变酶,通常的作用是制造并修复支撑顶盖的晶体结构。可是当有机体濒临死亡时,发生变异的核化学作用却令这种酶发了狂,反而溶解了本应保护的晶体结构。这株植物变成了一大袋汁液和纤维,顺着自己扎根的缓坡滑到了一个新的休憩地。那十二个花粉喷嘴,原本因为负责为顶盖寻找最佳方向而稍微具有感光性能,现在它们转到了最上方。有机体脱离了大植物顶盖的遮挡,误入歧途的酶也重新控制住自己。植物扎下根去、重建顶盖,接着又释放和接收了许许多多花粉。这株可移动的植物有许多后代,全都能溶解自身僵硬的结构。假如周围环境不能最大限度地利于生长,它们就会离开。

很快,最早的动物开始在中子星表面游荡。它们从不会动的表亲身上窃取种子荚,同时还发现恒星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最好吃的莫过于彼此。

中子星的动物是从这里的植物发展来的,它们也只有五毫米宽,不过缺乏植物那种僵硬的内部结构,所以就被重力压扁了。十二个能感光的花粉喷嘴和膜片变成了眼睛,不过仍然保留着最初的繁殖功能。动物可以在身体任何地方长出“骨头”。大多数时候,它们的骨头只是悬臂梁的退化形式——用眼柄把眼睛支起来,好看得更远些;但只要稍微集中精神,它们就能在皮囊内的任何部位形成骨头。不过形成骨头的速度要以质量为代价:骨头完全是由动物的体液结晶而成,其中并不含有令植物结构超级强壮的那些纤维。后者花费的时间太长了。

动物与植物不同,它们必须与恒星的磁场抗衡。植物静止不动,所以它们的身体被沿着磁场线撑成扁扁的椭圆也无所谓。动物的身体也被撑成扁扁的椭圆,不过它们的眼睛也同样被撑长了,所以它们感觉不到身体的扭曲。然而动物发现横跨磁场线比沿着磁场线走要困难多了,大多数动物都放弃了尝试。对它们而言,世界几乎是一维的。行动容易的方向只有“东”和“西”——朝磁极走。

漫长的时间过去,中子星表面到处布满植物和动物。有些比较聪明的动物会仰望漆黑的天空,它们会看见有光点随中子星的转动缓缓穿越这片黑暗。它们会思考这些光点到底是什么。南半球的动物更会看到一个特别明亮的光点,永远固定在南极上方,那是地球的太阳。它尤其令它们大惑不解——它的光那么亮、那么近,所以不像其他光点一样闪烁。不过动物只是把这颗星星当作方便的航灯,用以补充磁场的方向感,此外就不再把那奇怪的光放在心上。中子星上食物充足,有较小的动物,有不断生长的植物。既然没有问题需要解决,动物是不必发展出好奇心和智力的。

时间:公元2000年

旋转、闪烁的中子星放射着能量,如今它距离太阳仅十分之一光年。在五十万年时间里,中子星冷却下来,自转速度也降低到每秒五转。它依然在释放无线电波脉冲,但这些脉冲远不如早期那样强烈了。

再过几百年,中子星就会从二百五十个天文单位[2]之外经过太阳系。它的重力会对外围行星产生影响,尤其是距离太阳四十个天文单位的冥王星。不过地球却是紧紧依偎在太阳怀里的,其轨道半径距太阳只有一个天文单位,基本不会注意到中子星经过。那之后中子星就会离开太阳系——再也不回来。

此时地球上的生命形态已经发明了望远镜,然而中子星只是广袤天穹中一粒微小的光点。除非确切知道该往哪儿瞧,否则就算有望远镜也没用。

它会悄然经过吗?

译者:宽缘
上架时间:2019-09-24 09:56:15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