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侠骨英风
最新章节
书友吧第1章 契子:缘起空门
元朝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濠州钟离(今AH凤阳)。
一户普通的农民家中传来婴儿呱呱坠地的声音。
朱世珍掀开门帘,看到面色苍白的妻子陈氏虚弱地从木床上撑起身子,面上带着欣喜的笑容:“孩他爹,是个大胖小子!”
朱世珍听后喜不自胜:“又是个儿子!哈哈哈,太好了,快让我看看。”
说着,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床沿边,小心翼翼的抱起还未睁眼的婴孩,逗弄着他的小手,眼中满是慈爱之色。
陈氏在一旁埋怨道:“粗手粗脚的,可别弄疼了孩子。”
“这哪能啊,他可是俺的心头肉啊”!说完,他又逗弄了一会儿,才依依不舍的将孩子交到妻子手上。
随后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在家里的几个娃当中,他排行第四,但按照家族兄弟间的排行,他却是老八。嗯,以后,就叫他朱重八好了。”
陈氏大字不认识一个,而且一向家里的重要事情都是自家男人说了算。
她觉得只要是自家男人起的名字,那就是最好的!
高高兴兴的唤着小重八的名字,一家人其乐融融....
几个时辰过去了。小重八从熟睡中醒来,却一直哭个不停,喂奶给他也不吃,夫妻俩想尽了各种办法,孩子还是哭个不停,到最后连哭声都变了。
眼看着孩子越来越虚弱,朱世珍夫妇心急如焚,只好去请来村里唯一的郎中陈大夫。
陈大夫给孩子把过脉之后,掰开孩子的小嘴瞧了瞧,又仔细把孩子全身都检查了一遍。
闭目沉思良久,叹了口气道:“看孩子脉息平稳,身上也没有任何母体带来的遗症,既无病痛,却无故哭泣,这是为何?”
“真是奇了怪哉!”
“老朽行医数十年,却是头一回遇到这种状况。”
听得这话,陈氏急的哭泣连连:“陈大夫,求求您,一定要救救这孩子啊!”
说着就给他跪了下去,不断磕头。
陈大夫急忙搀扶:“夫人你别着急,快起来,快起来,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必然会竭尽所能!”
说完又仔仔细细的为孩子检查了一遍,还是看不出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
继而摇摇头对夫妻二人说道:“老朽已经仔仔细细的检查过了,确实看不出这孩子得的什么病,都怪老朽才疏学浅,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陈氏听罢,只觉天旋地转,伤心欲绝。
朱世珍虽然心里也十分难过,但也只能安慰妻子:“孩子既然没有什么疾病,说不定哭过一段时间后就不哭了呢!”
陈大夫也附和道:“是啊,夫人,你也别太难过,小心哭坏了身子。孩子现在的这种状况,说不定也是正常现象,或许只是老朽孤陋寡闻,不知道罢了……上天会眷顾这孩子的。”
说完又叹了口气,就打算离开。
朱世珍见他年迈,腿脚不便,还挎着个大药箱,实在是过意不去。他天性善良,同时也十分敬重这位老大夫。
于是说道:“陈大夫,要不我送您回去吧?”
陈大夫连忙推辞:“不用,不用,你还是在家好好照顾他们母子吧,我这也走不了几步路。”
朱世珍却坚持道:“我要是不送您老回去,那就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不孝敬长辈了。”
说完,从陈大夫手上夺过药箱,挎在肩上就往门外走。
见他如此,陈大夫只好不再推辞。
将陈大夫送回了家。朱世珍独自走在大街之上,一想到刚出生的孩子或许就要夭折,内心愁闷不堪。
因而面上显露出一片凄苦之色。
这时,刚好一名游方道士经过。看到朱世珍愁眉不展,于是就问他原因。
朱世珍见道士仙风道骨,心想他可能是个世外高人,遂把事情的原委告知了道士。
道士听后捋了捋胡须:“且将你孩子的生辰八字告之于我。”
于是朱世珍将孩子的生辰八字告诉了他。
道士掐指算了算,面上显出疑惑的神色,思考了良久,随后豁然开朗。
自言自语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来是要应在这孩子身上了。”
随后对朱世珍道:“不用着急,这个孩子的命大的很,到了午夜子时,他就能吃东西了。”
朱世珍听罢,将信将疑。但内心深处,多少还是心怀期待的。
于是道:“如果照您说的,我孩子到了午夜能够吃东西的话,等他长大了,我就让他出家做和尚去。”
道士听后,却郑重其事的道:“正应如此,佛门当中有大智慧,英雄起于草莽,难免杀心太重。若是能够身入佛门,正好能够减轻他的杀戮之气。”
说罢,翩然离去。
只听远远地传来道士声音:
“少年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朱世珍听得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心道:“不愧是世外高人哩,讲的话我都听不懂。”
说来也怪,到了午夜子时,孩子就再也不哭泣了。开始主动在娘亲的怀里找奶喝。
见此情景,朱世珍夫妇俩欣喜不已,悬在心里的大石也终于落下了。
朱世珍暗想:“原来日间见到的道士果然是个神仙人物,他说孩子在午夜的时候不哭,就真的不哭了!”
“只是不知他后来说的那些话又是什么意思?”
不过他也没有再去纠结,庄稼人本来习惯了简单的过日子。只要能保证一家几口身体健康、不饿肚子就行。
天大地大,填饱肚子为大。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小重八也从嗷嗷待哺的婴孩变成了翩翩少年郎。
这一年,濠州发生了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
不到半个月,重八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重八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幸好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
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父母的尸体,将他们安葬在了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重八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他流浪了好几个月,一直过着风餐露宿、衣不蔽体的日子。
有一天,他正在大街上乞讨,其他乞丐见到有人来,都一窝蜂的涌上前摇尾乞怜,哭天抢地。
只有他站在原地,眼神中虽有乞讨之意,却是不卑不亢。
这一幕,被皇觉寺的高僧高彬法师看在眼里。高彬法师见他虽然衣着简陋,瘦骨嶙峋,但是却自有一番气度,心知此人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于是问他愿不愿意剃度为僧,做他的小行童。
走投无路的重八自然满口答应。
至此,朱重八与皇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重八在做了小行童之后。每日在寺里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但他却毫不在意,这反而磨练了他得心性。
不久,当地又闹饥荒,寺院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这样,年仅十七岁的朱重八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他边走边乞讨,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
三年后,他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这三年的流浪生涯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尝尽了世间百态,同时也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
这段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但同时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可以说这段生活,对于他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回到寺院后,朱重八一直过着平静的和尚生活。
但是,平静的生活有一天被打破了。
有一个人,给他带来了一封信。这个人叫做“汤和”。
朱重八和汤和小的时候经常在一起放牛,汤和比他大三岁。但是在小时候,这些人都把朱重八看成他们的小领袖。
当时汤和带领着家乡的几十条汉子投了郭子兴军中,他投军后便想到了小时候他们的小领袖——朱重八,于是他想把朱重八请到军中来。
正在朱重八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后,犹疑难定之时,他的同门师兄秘密的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
在一番激烈的内心挣扎之后,他最终决定加入起义军。
在他即将离寺,去向高彬法师辞行之时。高彬法师送了他一个“木鱼”。
言道:“此鱼内藏玄机,妄念滋生时击之,有平心静气之效;若遇生死抉择,可打开此鱼,鱼中乾坤,能渡有缘人,切记切记”!
接着,告诉了他“木鱼”的开启法门。
说是木鱼,却更像一条蜷曲的“鱼”,有头有尾,周身雕有鱼鳞,一对鱼眼画龙点睛般的嵌在头部,栩栩如生。
它比起普通木鱼来要小上许多,只有婴儿拳头大小,色泽微黄,与一般木鱼颜色相当。若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其实并非木头做成的,竟然是一块上好的黄玉原石雕造而成。
朱重八珍而重之地将它贴身收藏好之后,毅然下山,加入了红巾军的队伍。
而后改名为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