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战国风云
最新章节
书友吧第1章 自序
作为一个并非专业学习历史的学生,却一直都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慨叹于它的博大与深邃。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查看了很多历史资料,发现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资治通鉴》。
可惜司马光老先生的毕生心血对于大部分当代非专业读者来说却过于艰涩难懂。全书时间跨度大、朝代多、典故广、人物杂、思想错综复杂。所摘录的很多疏奏艰深迂阔,哪怕是专业学生也不易理解,更使很多非专业学习的读者不得不中途放弃此书,或选择性地放弃全书中很多精华之处,想来甚为惋惜。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和《史记》并称的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如果从篇幅、政治核心思想和政治治理策略上来讲,包括《史记》在内的其他“二十四史”正史都是不可望《资治通鉴》之项背的。
不过《资治通鉴》也有其自身的劣势之处:第一,它过分、单一地从儒家正统,君王驭百官、治天下、理万民的角度去摘录事件和分析事件,有时会显得过于片面和迂腐。第二,全书对于其他不同的思想派别、文化艺术、经济管理等内容收录得不够完备。第三,司马光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但他还不是一流的哲学家,缺少哲学的思辨,并没有形成连贯的思想体系。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成书于宋英宗、宋神宗当政时期。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司马光开始提交第一部分文稿给宋英宗,深得英宗赏识,于是其直接拨给司马光预算和人手,让他继续编纂此书,并把书名改为《历代君臣事迹》。到了宋神宗时期,这部书被赐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后来,“资治通鉴”这个名称被沿用并传诵下来。
《资治通鉴》的篇幅巨大,卷轶浩繁,全书一共294卷,300多万字。另外考得目录各30卷,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也就是北宋成立之前。前后一共是1362年,全书分为16纪,分别是: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40卷、宋16卷,还有齐、梁、陈、隋,最多的唐81卷,还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资治通鉴》是我们公认的中国古代最著名、最优秀的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部书的取材广泛,除了历朝的正史,还包括野史等几百种文献,都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司马光在这部书里所阐述的各方面的思想几乎都围绕着儒家的正统思想展开,当然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历代君王在政治上的得失,并且道出了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司马光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孤舟以为唐宋八大家没有司马光是绝对有失公允的。韩愈、柳宗元名正言顺,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当之无愧,而苏洵、苏辙、曾巩三人不应列于司马光之前。以司马光的文学、才能,以及他的诗歌,包括这一部《资治通鉴》,通过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在两宋时期,只怕仅在苏轼、欧阳修之下,绝不会弱于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人。
此外,《资治通鉴》当中还引用了很多古人对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评价,非常有借鉴意义,所以《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一座丰碑。宋元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胡三省给了《资治通鉴》极高的评价,他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资治通鉴》一书著成后,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几乎对这本书都崇拜有加。
我们从宋朝之后的开国君主说起,第一位就是元朝的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十分重视《资治通鉴》,请儒士帮他讲解治国之道,设立蒙古的国子学,然后用蒙语翻译《资治通鉴》作为教材在全国普及。孤舟以为,《资治通鉴》想要作为教材在全国普及,是不现实的,因为这部书能认真仔细阅读,并细加品味的人绝不会多,但是其在蒙古贵族之中却有崇高的地位,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到了明朝,开国君王朱元璋,亦推崇《资治通鉴》,他每天早上都要诵读里面的内容。他要人们知道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
到了清朝,清圣祖康熙皇帝尤其崇拜《资治通鉴》,他经常翻阅此书,并说它是基于“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在清朝,除了康熙皇帝,还有一个人物也非常青睐《资治通鉴》,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有人认为曾国藩是儒家两千年,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王阳明以降的最后一位圣人。曾国藩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称为前古未有之书,梁启超誉它为“天地一大文”。继司马光之后,后续史学家组织了无数多的人专门对它进行点评,也非常有效,非常有意义。
孤舟在本书中会跟大家一起仔细全面地品读《资治通鉴》,同时也会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以便大家理解。当然,我的品读并不是最专业的,也不是最严谨的,但是我希望做到最大化的深入浅出。孤舟以为,只要有高中的文化基础,再加上对中国历史感兴趣,都可以很容易地通过阅读,来彻底了解《资治通鉴》的内容、思想和历史脉络。孤舟也会努力地从现代人的眼光及当今的视角看中国历史给我们现代人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分类方式,并没有完全采用《资治通鉴》的纪年体例。比如,《资治通鉴》前五卷是《周纪》,第六卷开始是《秦纪》。此时周朝已经灭亡,秦还未统一天下,战国七雄都以王相称,互相是平等的,在历史上称为战国阶段;到了第七卷中部以后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也就是公元前221年才正式进入秦朝阶段。本书也采用通用的划分方式,将前六卷,加上第七卷的上半部分合并为品读《资治通鉴》:战国风云。
本书虽饱含作者心血,但囿于能力和时间,如果内容有失偏颇和谬误之处,还请读者多多指正。
共勉。
一叶孤舟
2017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