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火
最新章节
书友吧 23评论第1章 序
张春生
读这部书稿时,正赶上初春的乍暖还寒。屋子里暖气刚刚停掉,坐在书桌旁腿还有些凉凉的,可几页看下来,随着欣赏的暖流,身上热了,心里更有些激动。
《走火》让我们知道了一位厚积薄发的作者,也让大家深入了解了铁路警察看似平凡其实很不一般的人生。
当然,“走火”之类的情节,过去也有人描写过。可是小重创作的长篇小说《走火》写出别人没能描绘出的大铁路小民警,把一个特殊的警种,用普通下的闪光,闪光中的美丑对比,对比里的生命颂歌,予以惟妙惟肖的刻画。于是,作品就别有一番滋味,也更有着另一种意境。
这意境,是情节盘根错节下的能关照现实引起联想的意境。当读者琢磨那种种现象的社会蕴含时,又提起萝卜带出泥,发生了许多悬念,许多枝权。况且,语言也很好读,如雨滴叮心,溪水潺潺,河涌浪花,崖垂清流。既有节奏又顺畅,组合成优美的交响,敲击着读者的心灵。
虽说创作要从生活出发,但小说讲究的是虚构;而虚构应该富有想像力,并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起伏跌宕的情节多姿多彩地铺排开来。可这虚构并非是天马行空,风驭浮云,而是植根于社会与人生的沃土,再插上形象创造力的翅膀。于是,那沃土就既能长出鲜花绿草,又能培植出繁枝大树。并像黄山迎客松,既壮美又委婉地演绎出一番别样的婆婆风姿。
《走火》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式,具体且微又层层剥笋地写了铁路警察的大事小情。尤其是他们的感人而又略带有私密的内心活动,是小说的描写重点。对此,有人可能不以为然。因为职业的关系,警察和打击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动,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而各种艺术创作,也就十分注意悬念和动作,尤其是犯罪与破案,逃离与抓捕,成为了不少作品的基本框架。甚至有的小说和电视剧干脆从头至尾“打、抓、追”。弄得这种题材像小孩手里捏的橡皮泥,只有大致轮廓,看不出眉眼高低,更不见其中的内涵与韵味。然而,到了小重笔下,在曲折情节的背后却有着一股定力,那就是把关切的目光,兄弟般的亲情,对平民英雄的敬仰,诉诸看似白描却有深意的文学描述中——
本不应该“走火”的,却无意间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在车站派出所值班室里,有人就“走了火”。不同的人怀着各自的心思,让这个事故或引发暗火,或节外生枝,或小事没“化了”更酿成大祸,或把原本还算平静的人际关系推向了风口浪尖。又赶上铁路周围,车站内外连发生需要民警尽快解决的纷纭事端……
于是,风生水起,雾去云来,雨随雷下,“走火”的事故变成了“走火”的故事,丰富的社会生活变成了多彩的艺术作品。这是一种“羽化”般的提升,是通俗小说创作的裂变。
提到“通俗”,站在读者角度,是一种阅读需求,也是眼下文化休闲的需要。而为了适应市场,作家去写通俗之作,不仅没什么不妥,还要尽力为之。令人琢磨的现象倒是部分读者看通俗小说,感兴趣的是作品的“溢丑”和“媚俗”;而有的创作者却以为,作品要“火”起来,就应该“跟着媚俗和溢丑的感觉走”。何况眼下的网络文学多以“刺激眼球”为快事,这就更加助长了粗俗之作的盛行。但是看《走火》,却在通俗中有着雅音正声,寓精英意识于描绘日常之中。尤其是作者着力刻画了平民英雄。
《走火》抒写的铁路警察,是一个不怎么被关注的群体。歇后语中“铁路警察不管哪一段”,说明了大家把铁路警察撂在视野之外,或是觉得铁路警察难于与社会融合。和他们打头碰脸的是流动的人群,有的一辈子可能就碰上一面。他们打击的又是流窜的案犯,处理的当然是出行之中的“磕磕绊绊”,“婆婆妈妈”。工作很辛苦,回报差强人意。尽管会遇上难忘之事,也往往在主流视线之外。作者小重长期从事铁路公安工作,不但熟悉铁路警察的生活,更深刻了解他们的内心,并油然的产生敬意,同时要写出平凡中的闪光,继而要描绘出平民楷模,百姓卫士。
虽说小重的《走火》还只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有些地方尚欠进一步的打磨。但却从清纯中显出某种老辣,从虚构中折射出对生活的汲取。这表明了作者在初涉较大部头作品时,深思熟虑,笔力已见劲;特别是对生活的观察,已有了由表及里的认知。于是,生活奠基创作,创作提升生活。《走火》不仅仅是描写了作者所熟知的人和事,而且刻画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探查。
现实中,“走火”的事层出不穷,往往怕什么就来什么。想稳妥做官,偏偏就出了事故;以为虑事周全,可就出现了百密一疏;日子过得波澜不惊,谁知“一念之差”就轰毁家庭的完整;设计好了的人生蓝图,却在某个细节上改变了命运,甚至磋跳了一生。因而,看小说《走火》,琢磨世事百象当中的“走火”,会给读者带来感触,带来反思,带来借鉴,带来通达,并且举一反三,终有所得。这就是《走火》的价值和阅读意义。
换句话说,把“走火”的事故,经过精心的创作变成了故事,就有了意味,有了蕴含,有了开掘,若浸润着审美,那更是有了艺术的张力。《走火》就是一部张力劲道,不读就可能遗憾的长篇小说。他出自新人之手,却给文坛带来一抹碧绿。让我们去亲密接触吧,小说已掀开它的第一页,魅力正在于阅读中。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