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全书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经验。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燃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磺,榨油,制烛,造纸等;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的操作过程等记载都很详细。作者通过实地观察研究,对古代的生产技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明)宋应星著 李经邦译注 ·中国文化 ·16.6万字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
(南朝宋)范晔 ·中国文化 ·18万字
千奇百怪的UFO为何频频光顾地球?外星生命把地球生命当作活标本吗?恐龙干尸为什么会重现人间?亿万年的冰川里惊现的“男尸”究竟是谁?古老的庞贝城怎么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呢?人造心脏在五万年前就已被“研发”了吗?尼斯湖水怪真的存在吗?法老的“杀人魔咒”又是怎么回事……神秘的、奇幻的、悬疑的——斗转星移,到底有多少离奇真相被历史的阴霾遮掩?沧海桑田,到底有多少惊人谜团被岁月的尘埃湮没?做好心理准备,调动你所有的感官,随《世界神秘现象全知道》一起跨越时空的维度,穿越真相的丛林,揭秘智慧的瑰宝!
汤勇编著 ·神秘文化 ·18.2万字
《墨子读本》收录《墨子》原典,作者在详细注释、完整翻译的基础上,对原典进行了简明透彻的解说,让读者深入理解《墨子》。《墨子读本》共分为两大部分。主体部分包括《兼爱》《非攻》等墨家思想的核心篇章,随后摘录《非儒》《公输》等重要篇章。每章由译文、原文、注释、解说四部分组成,既疏通文意、注解疑难字词,又阐释本章的思想实质。第二部分是附论,介绍了墨家团体及思想的发展轨迹、《墨子》的思想史意义等。作者浅野裕一是日本汉学领域的中国哲学专家,用现代、国际的视角解读《墨子》原典,不仅将墨家精神的内核外延、发展源流清晰梳理,还塑造了生动的墨子及墨家团体形象。
(日)浅野裕一 ·中国文化 ·12.2万字
《孙子兵法》篇幅不长,只有6000多字,却已流传了2500年依然焕发着智慧之光。作者认为,《孙子兵法》其实隐约描绘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一种思维方式,是一部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视角丰富的奇书。本书参考大量古今注家对原文的解释,并且参照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对宋代传承至今的《孙子兵法》原文进行了注释、整理与解析。同时,作者对“计”“形”“势”“奇正”“变”等概念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富有创见地用《孙子兵法》对“背水一战”“三皇会战”“甲午战争”的战略战术思路进行解析。本书希望通过对《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方式的剖析,让读者更为透彻地理解这部千古奇书的智慧,为读者在分析问题或做决策时提供有益的帮助。
王天骕 ·中国文化 ·16.2万字
自由无碍的鲲鹏、肯定一切的庄周梦蝶……鬼才庄子赠与后世何其丰厚的精神遗产!日本老庄思想研究泰斗福永光司,以存在主义观点解释了庄子内篇的思想精髓。本书按《庄子·内篇》篇目顺序分为七部分,收录和解释、解读了《庄子·内篇》全文,在解读时,作者没有拘泥字词解释,而是尽量去抓住庄子思想的核心与脉络。后面的“庄子与《庄子》”部分介绍了庄子本人生平、思想,《庄子》这本书的特质及版本,使读者通过本书能对《庄子》及其思想有整体的把握和较为深入的理解。
(日)福永光司 ·中国文化 ·14.5万字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孟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战国时代,诸侯混战,城市国家兴起。第二部分介绍了孟子其人的一生经历,从推行政治主张到退而讲学。第三部分为本书主体,作者选择了《孟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译注,并结合时代和孟子本人来讲述作品内涵。作者以一个日本学者的冷静、客观的认识,有温度地描述了乱世中的孟子及其思想主张,打破了对孟子的刻板印象,把他重新拉回到我们的生命经验之中。
(日)贝冢茂树 ·中国文化 ·9.9万字
《孙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著作,本书是对《孙子》原典的完整注译和解读。作者浅野裕一是日本汉学界的中国哲学专家,其对原典的解读不仅全方位阐释了古代战争的战略战术、攻守作战、侦查用兵、地形行军等,还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还原了立体的时代与人物,以现代的、国际的视角,讲述了《孙子》成为经典的历程,并探讨了为何它依然能启发我们对现代战争的思考。
(日)浅野裕一 ·中国文化 ·12.6万字
《重阳》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重阳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分三大板块详细介绍了重阳的多种起源、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古今中外的各种节俗与现状,以不同时间、地区的风俗活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穿插其中,辅以精心挑选的近50幅彩插古图,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至数之理,展示自然造化终极的壮观,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杨琳 ·中国文化 ·8.1万字
岁祭是商代重要的祭祀之一,是商王及王室贵族对祖先神之先公、先王、先妣、高祖、父、母,兄、子及异族神、自然神的一种常祀。本书采用董作宾的五期分法并结合陈梦家的卜人分组法,对收集到的1363例岁祭卜辞进行分期、分类梳理,经过研究发现,各期岁祭有着严格的制度,主要体现在岁祭对象、用牲规格等方面,而其文例与特定的岁祭制度相表里,有着明显的规定性。
李凤英 ·文化研究 ·19.7万字
《老子》本身短短五千余言,却文意深奥,气蕴广博,是“无”的形上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金谷治以其多年精研汉学的功力,为《老子》全书八十一章一一拟定题名,自释译与解说两方面解析老子思想,其中针对各章重点又有不少评语与说明,方便读者理解内容,与老子思想对话和交流。
(日)金谷治 ·中国文化 ·10.5万字
《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大量古代文献、诗歌、史书的细致分析,全面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在行旅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行前的心理准备、行装与旅费的筹备、送别时的礼俗、行旅的方式、旅途中的食宿问题、行程与速度的安排、行李与行具的准备、行旅安全以及行旅者的精神世界等。书中不仅关注了行旅的物理层面,如交通方式、住宿和饮食,还深入挖掘了行旅的文化和心理层面,揭示了行旅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者通过对古代行旅生活的详细描述,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古人在旅途中的艰辛与快乐,以及他们对于行旅的不同感受和态度。
王子今 ·文化研究 ·8.5万字
《大秦之道》起自《石鼓山之谜》,结于《三秦之游》,五十二篇文章,一以贯之,是一个人的路。阿莹先生在陕西这片土地上一路行去,寻幽探胜,抚今访古。一边走着,有所见、有所感、有所思,形诸笔底,蔚为大观,一个人的路竟被他走成了“大秦之道”,大道朝天,所通者古今之变、文明之理。
阿莹 ·随笔 ·9.5万字
本书共六章,前两章探讨以慧皎《高僧传》为代表的中古僧传书写的内在肌理,后四章则以安世高形象、“太武灭佛”事件、佛陀跋陀罗“被摈”事件、法显“南下向都”事件这四个个案的形式揭示中古僧传书写过程中所充斥着的各种张力。一方面从“面”层面上进行架构,另一方面是从“点”层面上加以楔入,点面结合,以较为深入的方式揭示《高僧传》的书写特征。本书一方面有意突破既往从史实考订角度研究中古僧传的取径,聚焦中古僧传文本自身,发掘中古僧传特有的文学书写特征;另一方面关注文本的修辞、叙事,以及背后所呈现的意义和其中蕴藏的社会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关系。它试图从《高僧传》的具体书写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一种宽视野、多维度的阐释。
刘学军 ·文化研究 ·18.7万字
姓氏不仅是区分名字的符号,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本书从姓氏的起源出发,结合Y染色体的遗传规律揭示姓氏发展的科学逻辑,继而研究李、王、张等大姓的崛起,及陈、林、冯等南方姓氏迁徙分布,呈现姓氏的地域分布演变,并探讨历史上“同姓不同宗”、改姓、改读音、复姓等现象。本书融历史、科学与社会观察于一体,以多学科视角解答姓氏谜题:用分子生物学辨别名人的同姓后代,用语言学追溯姓氏的音变轨迹,用历史学还原姓氏背后的权力博弈。无论是西域改姓的历史印记,还是霸总姓厉的影视偏好,都能在姓氏文化中找到源头。翻开本书,读懂姓氏文化,让生活多点乐趣。
郑子宁 ·中国文化 ·10.1万字
《秋山集:故纸谈往录》可说是李军老师对既往的追忆,是对秋的纪念、春的期待。正如《春水集》之名源于《纸上春水桃花浪》一般,“秋山”出自本书所收的《顾麟士数仿〈秋山图〉》一篇。元人黄公望的那幅《秋山图》早已下落不明,令人惋惜。不过,“秋山”似乎早就脱离了纸墨,飞上笔端,成为一个意象、一种境界,引得无数画家沉浸其中,心摹手追,于今未休。五百年后的顾麟士、吴湖帆,莫不如是。本书所收的二十八篇文章中,一大半篇幅不长的,均是李军老师两三年来所写,已陆续发表在《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南方都市报》上。另外一小半篇幅略长者,则是从近十年间所写旧稿中选出。按“艺林一瞥”“斯人俱往”“书海浮桴”三个主题编排。
李军 ·随笔 ·12.6万字
这是一本以金代儒学特征和儒学理论成果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书中首先论述了金代儒学发展的政治文化生态,从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讨了金代儒学发展的大背景,分析了金代文人的优越感对儒学理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金代的儒学理论著作和文章分析了金代儒士的理论观点,同时通过对文人作品的分析,发掘隐含在文学作品中的理论见解,从而总结金代儒学的主要特征。本书在对金代重要儒士的儒学思想研究中总结探寻金代儒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儒学在金代的发展成果,力求为中国儒学发展史补充一些不该遗失的内容。
贾秀云 ·文化研究 ·19.1万字
“虽为人作,宛自天开”。故宫的规划与建设,荟萃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紫禁城沿中轴线排列并向两边展开,左右对称,格局宏大,其规划融入了阴阳、五行、八卦、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等易学元素,左祖右社金水桥、东文西武……易学精粹在这里闪烁着光芒。天地相应,乾坤交接青龙白虎与朱雀玄武相互围合护卫,体现了国人“恬神守志”的哲学智慧。本书的编排依照故宫的布局,分为中、西、东三条行走线路,以易学视角探寻故宫奥妙。让我们置身于故宫的亭阁街巷,借助于先人高义,更深入地领略中华文明之美。
刘振羽主编 ·中国文化 ·1.3万字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一些数字表现出格外的偏好,并赋予了它们特定的寓意。从易学的角度赏析中华数字文化,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寻常人而言确实难以参悟。不过“大道至简”,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参详,即便人们的认识水平高低不同,也都能够从中感悟到数字的魅力,惊叹于数字的精妙之处。笔者衷心祈愿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回归本源,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增添文化趣味,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刘振羽主编 ·中国文化 ·2.7万字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分为国学纵览与国学典籍两大部分。冯友兰先生以时间顺序为纲,主讲“子学时代”“秦汉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清学”,系统性论述国学发展历程,脉络清晰。朱自清先生逐本讲解重要国学典籍,内容翔实,使读者获得多角度的国学理解和思考。
冯友兰 朱自清等 ·理论 ·16.4万字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