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重塑:在苏高职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性研究
会员

本书介绍了本项目研究缘起,深刻感受到适应性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也是长期痛点,少数民族大学生日益增多,作为内地的江苏高职,此群体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本书梳理和借鉴了中外跨文化适应性研究各种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江苏高职院校各种工作案例和团队本身工作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融合与重塑”理论观点。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选取部分个案进了长期跟踪调查。为了科学反映对来自中西部少数民族高职层次适应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数据对适应性现状进行了归因分析。通过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提出了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多方联动机制,即“学校组织、课程思政、内外活动”三位一体大中心、营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教育”三位一体大空间、设立“心理辅导、帮扶资助、就业创业”三位一体大平台;结合案例和工作实践,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各种对策,包括学业、资助、社交、心理、专业认知度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基于“融合与重塑”理论观点,书中讨论了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的几个重点维度即“思政教育与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就业创业与生源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励志感恩,回馈社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陈燕 王旭华 严贝贝 ·文化研究 ·17.4万字

因财而婚:宋代财婚现象研究
会员

财婚作为一种扭曲的、特殊的婚姻现象,在中国古代婚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当时乃至后世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书稿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宋代财婚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厘清财婚和婚姻论财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将财婚和婚姻论财等同化。财婚是在婚姻论财的大环境中日益流行起来的,是婚姻论财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它又有别于婚姻论财,财婚是以获取对方资财为目的而缔结的婚姻现象,即因财而婚,而婚姻论财是婚姻中的重财现象。第二,考察了宋代财婚的两种基本形式:一般形态的财婚和特定形态的财婚。一般形态的财婚是指有正常的聘娶程序的因财而婚的现象,包括了士与商、官与民、宗室贵族与富民以及民与民的财婚。而特定形态的财婚是指买卖婚姻,同样属于因财而婚的范畴,它突破正常的聘娶形式,是一种赤裸裸的钱与人的交换。因此买卖婚姻是财婚的一种特定形态,具体又可以分为卖妻、典雇妻妾、妾的买卖等。第三,探讨了宋代不同社会群体对财婚的因应。具体包括宋代官方的态度和应对措施、士大夫阶层的态度和应对、民间的态度和应对以及女性自身的态度。第四,分析了宋代财婚的特点和影响。财婚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必然对宋代婚姻造成了重要影响,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仅对当时乃至后世社会影响深远。书稿围绕上述四部分内容展开论述,主体分为五章节,从宋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财婚现象的流行着手,探讨了财婚现象发生的具体形态和过程,以及宋代不同社会群体对其的反映,来说明宋代财婚的特点和影响,进而得出宋代财婚不仅是一场婚姻领域的变革,它对当时和后世带来的深远影响也能折射出宋代社会变革的内容,甚至对今天婚姻中的唯财是娶等不正确的择偶观仍然有现实警示意义的结论。

游君彦 ·文化研究 ·7.9万字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