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美术史著作经典
会员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以圭璧钟鼎为国之重器的礼制艺术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逐渐衰亡,演变成以宗庙、宫殿与墓葬为主体的建筑性纪念碑时代?长安,这个从土木方兴时起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时期统治者的荣耀?一座座零散而无言的坟茔和祠堂,如何诉说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通家族的懿德?而这些具有明显公共意义的礼仪美术传统,又如何在汉代以后转化为艺术家打造个人历史的艺术行为?《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屏风入画,画入屏风。集合了准建筑形式、绘画媒材和绘画图像的多样角色与模糊身份,屏风赋予画家绝妙的灵感,也给希望提供崭新视角、探寻复杂路径的美术史家带来契机与挑战。

(美)巫鸿 ·艺术理论 ·58.9万字

图说中国艺术系列(套装共4册)
会员

《图说中国绘画艺术》中国绘画艺术的长河,汇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泛舟其上,你会发现,这里有太平盛世中的淡泊宁静,有忧患的感伤,更有亡国失地的伤痛!欣赏这些艺术珍品,可以激荡心灵,陶冶性情,开启你多彩的人生。《图说中国工艺美术》原始先祖的彩陶黑陶,质朴厚重而美妙;奴隶血汗铸就的青铜器,威严、神秘,独领风骚;春秋战国的玉器构思艺术的奇巧;秦兵马俑以其稀世的规模平添国人骄傲;来自东汉的铜奔马连那龙雀也能赶超;唐三彩折射出国力强盛,吸引得八方来朝;宋代定窑孩儿枕是瓷器中的杰出代表;青花陶瓷、釉里红技术为元代的历史增添了荣耀;宣德炉、景泰蓝、明式家具,再创艺术新高;清代工艺品的精工细作让人眼福大饱……《图说中国雕塑艺术》是奉献给普通百姓的一部简明艺术读物,它旨在提高读者的文化品位,加强艺术修养。《图说中国建筑艺术》是一部用木石和心血描绘出的历史画卷,既有设计精巧的桥梁、清秀怡人的园林;也有古朴典雅的塔寺、高大雄伟的楼宇;更有气势非凡的王陵、规模宏大的宫苑……一处处建筑,一座座城市,艺术之美尽在其中。

伊丽达等编著 ·各国艺术 ·60.2万字

图说西方艺术系列(套装共4册)
会员

《图说西方绘画艺术》介绍了西方绘画艺术从初始的岩壁画、陶画到现代多姿多态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史,介绍了西方不同时期的绘画流派及代表人物,对其中世界大师级的画家做了生动讲述,也是与读者一同从远古走到了今天,一同领略了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丰富和璀璨,一同开启心智,培育人文精神。《图说西方工艺美术》从古到今,西方工艺美术有着许多脍炙人口之作,如丹麦的《太阳马车》、米诺斯的《持蛇女神》、古埃及的《图坦卡蒙金面具》、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古波斯精美的金银器、古罗马的青铜工艺品、中世纪的玻璃镶嵌画、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雕刻……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图说西方雕塑艺术》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中,你会对西方雕塑进行一次全景式的巡礼,从而轻松获得丰富的艺术知识,提升审美素养。《图说西方建筑艺术》将为你系统地介绍西方由古到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以及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义建筑乃至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都将一一呈现在你眼前。你也可以从中领略各种建筑流派、建筑大师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的风采。

苏华等编著 ·各国艺术 ·56.6万字

巫鸿美术史文集·第一辑(1979-1998)
会员

《传统革新》文集的第一卷,收录作者1979年至1987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2篇论文和讲稿。由于有在故宫业务部工作的经历,他早年的几篇文章涉及玉器、青铜器、度量衡器等研究,显示出对古代器物强烈的兴趣。对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器物的形式分析虽然还比较简单,但已由博物馆藏品研究发展到对于考古材料的关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一文,对有关母题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细密分析,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这个课题必读的一篇文章;他对于四川汉代石棺空间结构与题材关系的分析,可以看作《武梁祠》的预演;《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表现出他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兴趣。在对马王堆汉墓的解读中,“原境”已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结构关系,还包括丧葬礼仪以及观念的语境,而“礼仪中的美术”(artinritualcontext)这个概念也从中产生了。《超越大限》文集的第二卷,收录作者1988年至1994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涉及城市、礼器、墓葬、宗教、地域美术等诸多方面,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和理论上寻求创新,其目的不在于再造一种与西方传统历史写作形式相类似的单线的历史,而在于多角度地展现中国艺术的丰富、复杂与变化。在对马王堆汉墓的解读中,“原境”已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结构关系,还包括丧葬礼仪以及观念的语境,而“礼仪中的美术”(artinritualcontext)这个概念也从中产生;《何为变相?》这篇长文则将上述概念结合起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敦煌。《五岳的冲突》观照由自然地理到文化景观的概念转换与实践。这类文章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具体的解释,而在于体现出作者对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美术史研究视野的努力。《陈规再造》文集的第三卷,收录作者1995年至1998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这一阶段的研究仍聚焦于墓葬、佛教、肖像艺术等主题,持续探讨图像内容与空间、媒材的关系。其中《清帝的假面舞会》《屏风入画》《陈规再造》等一系列论文,围绕清宫旧藏文物和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传统展开,选择了雍正乾隆变装画像、十二美人图、屏风文化等精巧的切入点,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引人入胜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阐释了“图像”与“原境”互动的美术史观,是为后来《重屏》等专著的雏形与先声。

(美)巫鸿 ·艺术理论 ·54.7万字

理想国·BBC艺术经典三部曲:《文明》《新艺术的震撼》《艺术的力量》
会员

本套共3本书,《文明》《新艺术的震撼》《艺术的力量》.艺术为文明而生,《文明》以艺术之名。欧洲文明如何由艺术来谱写?绘画、雕刻、建筑、文学和音乐是文明最直接的表现。克拉克以其广博的知识和笃定的判断,回顾了欧洲自罗马帝国灭亡以来的艺术发展,将文明的进程娓娓道来。我们将在书中看到:艺术家在怎样的时刻,如何摆脱时代的束缚?艺术又是历经怎样的时期,如何穿越时空的羁绊?何谓持久的成就,何为短暂的时尚?笔触彪悍、言辞生猛的现代艺术史。《新艺术的震撼》以八个理解现代艺术的重要主题为框架,多维角度勾画出西方艺术的百年流变——1780年的异域情调,如何成为1880年的新鲜论调,又何以沦为1980年的陈词滥调。作者以犀利精妙的笔触,探求艺术更为完整的真实——艺术与社会时代的关系。《艺术的力量》聚焦八件无与伦比的大师之作,从卡拉瓦乔的大卫和歌利亚,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者西蒙·沙玛将我们从美术馆的舒适区里赶出来,以扣人心弦的讲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八位艺术家历经种种不甘与不堪,孤注一掷的时刻。“艺术有什么用?”八件杰作给出了各自的回答。

(英)肯尼斯·克拉克 (澳)罗伯特·休斯 (英)西蒙·沙玛 ·艺术理论 ·68.9万字

QQ阅读手机版